中国经济新闻网贵阳讯:(李兵)2月21日,贵州六盘水市2011年“两会”召开,该市确立了实施六大策略来实现民富市强的目标。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继续做大做强煤炭、电力、冶金、建材产业,加快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提高对工业增长的支撑能力;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医药工业、特色旅游商品业等产业,促进工业结构的高新化、轻型化。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把我市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十二五”时期,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00亿元以上,力争达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000户,建成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上市公司。
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山区城镇化道路。通过拉大城市框架、推进组团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产业支撑,把市中心城区建设成为8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力争到2020年建设成为12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盘县、红果向大城市,六枝、平寨向中等城市目标迈进;结合二、三产业发展,大力培育一批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小城市和中心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十二五”末,城镇人口人均道路面积达8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城镇用水普及率达95%,城镇人口人均住房面积达28平方米以上。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坚持以“统筹城乡、跨越发展”总揽“三农”工作全局,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六到农家”工程,加快建设农村“美好家园”;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按照国家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比2010年减少一半。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毕水兴、水城至攀枝花等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铁路及货场建设。建成杭瑞高速公路境内段、镇宁-六枝-水城-威宁高速公路、水盘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市中心城区外环高速西环线、纳雍-六枝-晴隆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两横两纵一环线”高速公路主骨架。到2015年实现70%以上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建成六盘水月照机场。配合抓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成白河沟、渔洞坝、旧院、双桥等水库,开工建设卡河水库,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和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工程体系,到2015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建成一批500KV、220KV和110KV的输变电工程,提升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深化农村改革,及推进社会保障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统筹抓好城乡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巩固“两基”攻坚成果的同时,重点加强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深入开展“平安凉都”创建活动,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加快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