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朋友,新春佳节的鞭炮声尚在耳畔,也许您还沉浸在亲人团聚的温馨之中,那一份无以论价难以忘怀的亲情,将伴随您走过2011年的又一个旅程。
本期,我们将为刚刚度过佳节的您讲述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一段用不离不弃和数十年的坚守书写在大山深处的旷世情缘!
锦屏县河口乡苗族汉子姜贵清,在妻子不幸瘫痪在床以后的20余年时间里,以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真情呵护,相濡以沫,用朴实的情怀铸就了一段传奇的爱情亲情交融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生动感人,而且蕴含哲理,富有深意;不仅在当地带出了一种新风尚,而且也是和谐社会的一种真情演绎。这在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的当下,这段故事,尤显珍贵!
且让我们一起品读——《牵着你的手》
图片摄影 杨秀廷
彩色丝线的见证
节日过后,又逢剑河县南嘉镇赶集,锦屏县河口乡瑶光村里寨的苗族老汉姜贵清和往常一样,把家中里里外外的活忙完后,就按照妻子范祝英的吩咐去离家20里的南嘉集镇上买妻子绣花用的彩色丝线。瘫痪在床的妻子早在半个月前就已经用完丝线,两个儿子和儿媳都在广东打工,姜贵清一个人挑起了照顾妻子,喂猪、养牛和种田种地的担子,同时还要照顾三个正在上学的孙儿。
这一天,他天没亮就起床,早早地做好了饭菜,喂了猪,又上山割了一挑牛草,随后把饭菜和水摆放到妻子床前的木凳上,才往集市赶。
为给妻子买丝线,姜贵清已经记不清在这条路上走了多少次,以前是和妻子一道去赶集,买丝线都是妻子范祝英自己的事。但从1989年农历8月23日妻子摔伤至今,20余年来,他这个庄稼汉,从一个当初不知道去哪里买丝线,而今学会了丝线色彩的搭配,他也由一个42岁的青壮年变成了鬓发花白的花甲老头。
姜老汉买丝线有一种特别的意义,两年前的农历8月23日,妻子范祝英在床头支起个绣花布绷,说要绣一个枕头给姜贵清,那天距妻子摔伤致残整整20周年,妻子说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丈夫20年辛苦付出的感谢。
“还是绣一对鸳鸯吧?”那天,在病床上,范祝英一边在绣花布绷上比划一边说。
听了妻子的话,不知是受了感动还是有些害羞,姜贵清转过身去擦了一下眼睛。他只说了句:“绣什么都行,只要你高兴。都是老头子老太婆了,你还那样客气。”便忙去了。
70多岁的邻居姜述熙是个热心人,经常给姜贵清家一些帮助,老人当时正在姜贵清家里谈事情,听到这对患难夫妻的对话,他高兴地说:“是该纪念一下,20多年来真是辛苦了你们两口子。这些丝线呀、绣的那些花花草草就是你们感情的见证。”
苦命人心心相印
1968年秋天,锦屏、剑河、黎平三县交界的青山界百里苗乡秋色灿烂,山里的柿子、猕猴桃、八月瓜熟了,满山遍野都洋溢着瓜果的清香,21岁的山妹子范祝英也收获了虽然有些清苦却甜蜜的爱情。这个9岁时父亲就病故的苦命农家女,在亲友的祝福中离开家乡锦屏县固本乡培亮苗寨,嫁到30多里外的锦屏县河口乡瑶光苗寨里寨,成为苗家后生姜贵清的新娘子。
7岁时父亲病逝的姜贵清也是一个苦命的农家娃,相同的人生遭遇让这对苦命夫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范祝英说:“姜贵清和我都是苦娘崽,我们心里都能够装下别人。”
那时还是生产队集体劳动,这对新婚夫妇与村民们一道早出晚归,辛勤劳动,一年下来,他们挣下的工分往往比别人要多。
范祝英在娘家时,就跟母亲学做针线。到了瑶光苗寨,她经常跟寨子里的姑娘画背带图样,教她们绣花。她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心地善良,加上她清甜的歌喉,在寨子里很有人缘。她成了乡亲们心眼里漂亮、能干而又有灵气的能人。
不久,他们的大儿子姜正霖出生。几年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勃勃生机,夫妻俩用辛勤的汗水创造着新的生活。
“我们很快把房子装修起来了,我们种的粮食年年增产,家里的谷子堆满了三个房间。”回忆起当“冒尖户”的那些日子,范祝英那张因久不见阳光而显得有些苍白的脸上泛起了红光。
然而世事难料,一次意外事故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1989年农历8月23日,又一年的秋收接近尾声,山里的雨雾天气就要到来,姜贵清和范祝英每天都在抢收稻谷。这天,姜贵清早早去了山上的责任田,范祝英则在家里忙活,她每天安顿好70多岁的婆婆和小孩,还要喂猪喂牛,之后才能给姜贵清送饭。满仓的谷子需要翻晒,范祝英便到二楼的台楼上打扫,正扫着扫着,不慎踩在一块松动的垫板一端,瞬间,那块木板的另一端翘了起来,只听到“哐啷”一声,重重地摔到一楼水泥地上的范祝英顿时昏厥过去。
两个多小时后范祝英醒来,发现她的整个下肢已经失去了知觉。
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瑶光苗寨是锦屏县最偏远落后的村寨,坐车到县城要走四个多小时,范祝英受伤时那里还没有通班车,加之她的脊椎骨多处受伤,经不起几个小时的长途颠簸,姜贵清便请乡医到家里来医治范祝英。
4个多月后,范祝英大小便失禁的病症得到控制,但依然只能瘫在床上。面对70多岁的老母亲、瘫痪在床的妻子和3个9岁到15岁的孩子,姜贵清默默地挑起了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生活重担。
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姜贵清借遍了所有的亲友想让妻子站立起来。几年的治疗让他明白了一个事实:妻子下肢的肌肉正在严重萎缩,已经成了一个高位截瘫病人。
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大儿子初中二年级就辍学回家帮父亲;女儿姜和梅读到小学三年级也辍学。姜贵清咬着牙顶着压力,领着病妻和孩子们,熬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终于,建起了新房子;大儿子结婚了;女儿出嫁了;小儿子结婚了;孙儿外孙女出生了。
一桩桩、一件件喜事的后面,是姜贵清隐忍的坚持和斑白的头发。虽然家里还欠着亲友几万元钱,但姜贵清说:“有我顶着!”
为了挣钱还债,儿子儿媳们都要求外出打工,姜贵清说:“家里有我,你们就放心去吧。”
就是这样一个硬汉,也有落泪的时候。
2005年农历正月19日下午,姜贵清正在离家4里远的地里干活,突然他听到河对面有人呼喊,抬头一望,只见寨子上空浓烟滚滚。他急忙沿着河边的山路一阵猛跑,等他气喘吁吁跑过一华里多长的石板街到了寨子里时,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他家那栋崭新的木楼,只剩下一片废墟。
“祝英,你在那里?”姜贵清大喊一声,老泪纵横。
后来他听说,火灾发生时范祝英是被人从床上抱下来拖出去的,当时他家木房的二楼已经着火了。
那场大火,把姜贵清家里所有的财产全部吞噬了。一家人在寨脚的古枫树群中搭起茅草棚栖身。家里的桶、盆、锅、碗等用品都是乡亲们送来的。
“我捡了一条命,但家里的东西全部烧掉了,我那二崽刚结婚几个月,那些家具电器都是他的血汗钱办的呀!”至今,范祝英讲起那次火灾,神情依旧黯然。
“我们家的棚子在大树脚,蚊子特别多,我就用棕树叶做了一把扇子,一回家就给她赶蚊子。”姜贵清说。
也许是那一次的打击太大,范祝英常常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她茶饭不思,每天躺在床上唉声叹气。
姜贵清见只是在话语上劝慰范祝英起不了什么作用,这个当过多年村主任的老村干召集家里人开起了家庭会议,他提出了向亲友借钱建房的计划,同时安排家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
儿子儿媳们留下3个孙子让姜贵清照看。临走那天,病床上的范祝英悲从中来,嚎啕大哭。姜贵清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儿媳说:“你们要记住,哭是没有用的。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后来姜贵清说,那句话其实是说给妻子听的。
孩子们去打工后,姜贵清和妻子在大树脚下的棚子里住了一年多。
天底下最好的父亲
女儿姜和梅出嫁前一直在家帮父亲照顾母亲,她出嫁时姜贵清做了一件让村里人遗憾而又敬佩的事,他辞去了村民委主任职务,为的是更好地照顾妻子。
这件事一直被大儿子姜正霖记在心里,他被父亲的言行感动着,他非常钦佩自己的父亲。他在电话里告诉记者:“我的父亲是天底下最好的父亲。”虽然远隔千里,但我们还是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他的自豪,当然更多的是牵挂。
那天,姜贵清拨通了大儿子姜正霖的电话,他告诉儿子,家里的稻谷已经收完了,两个上初中的孙子在学校住,上小学的孙女也很乖,让他们放心。姜贵清问儿子今年回不回家过年:“你去年也没有回来,正海两个都有两年没回家了。争取回来看看你妈,看看孩子。我和你妈喂了一头大猪,你们要是不回来过年,我们在家的几个人也吃不完。”
姜贵清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子女,也影响着他们的亲友和寨子里的人。
在瑶光苗寨及周边的村寨里,说到姜贵清,大家都说是个大好人。“在我们这里,要讲哪样是良心,哪样是关心,只要去姜贵清家看看你就知道了。寨子里谁家吵架,女人们只要说一句‘你看人家姜贵清多好’,男人们便会慢慢消了火气。”姜述熙老人说要把姜贵清和范祝英的故事编成山歌来唱,教育子孙。
寨子里63岁的龙家凤是范祝英年轻时的歌场伙伴,虽然她们的娘家各在一个村寨,却都是嫁到瑶光苗寨里寨,而且还是邻居。龙家凤有什么心事总是去跟范祝英说;范祝英遇到什么困难也常会找龙家凤帮。龙家凤常说,范祝英有福气,遇上了一个好男人。让龙家凤感动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在范祝英生病前,他们的家都是范祝英管钱,范祝英生病后的20年里,无论是孩子们打工汇来的钱,还是农村发放的低保金、种粮补贴或是姜贵清在寨子里打零工的收入,全都交给范祝英。家里的人亲客往、孩子上学等开支都由范祝英安排,这个家,一直是范祝英“当”着;第二件是不喝酒的范祝英却是家里的品酒人。姜贵清烤酒时,第一杯酒都是请范祝英品尝,由她决定酒水接取的时间长短。其实,每次烤酒,范祝英都只是象征性地把酒杯端起来闻一下,这一“闻”就是20年。乡亲们说,喝酒的虽然是姜贵清,“醉”了的却是范祝英。
瑶光苗寨坐落在清水江和乌江汇合处的山岭上,这里山地切割纵深,山势陡峭,条件比较差,人们生产劳动都是爬坡下岭,劳动强度大。姜贵清一个人种着全家的口粮田,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这几年,他家打谷子就只是姜贵清一个人,已经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扛着打谷桶攀爬在山路上,收了谷子一挑一挑地往家里担。
“无论多劳累,多饿,多渴,他劳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妻子,给妻子端水送饭,20年来每天都这样。他把重担承担了,孩子们就可以放心去挣钱。我们很佩服他,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我在学校教书时常常给学生讲姜贵清的故事。”村里的姜福星老师从村小学退休后担任过村支书,与姜贵清一起在村“两委”共过事,说到姜贵清,姜福星老师赞赏不已。
医不好你的病
也要医好你的心
范祝英受伤后,下半身出现严重的截瘫症状,直接导致大小便失禁,这对一个勤劳、手巧而又爱画花、爱绣花的青年妇女来说,那种心灵的痛楚比身体的病痛来得更加残酷。
看着丈夫忙里忙外每天给自己倒粪便,洗被褥,范祝英觉得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赘。
一天,姜贵清从固本乡请来一个民间草医,范祝英却说:“我这病是治不好了的,我不想再浪费钱了。”
那几天,范祝英只是倒头闷睡,家里人和她说话也不理睬。姜贵清请来范祝英的娘家人,范祝英还是不开口。姜贵清每天守在病床前,和她说话,讲那些年轻时的美好往事,讲他们和歌伴们一起在歌场上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讲着讲着,姜贵清轻轻哼起了年轻时唱的山歌:
喝口凉水打湿喉,
唱支山歌解忧愁;
凉水解得心头火,
歌声解得忧愁人。
生也不离死不离,
要等江边岩脱皮;
要等江边岩生崽,
岩石生崽也不离......
唱着唱着,姜贵清发现妻子的脸上淌下了泪水。趁热打铁,他拉着范祝英的手说:“我们就像一双筷子,要是打落一根,就不成双了。”
范祝英含着泪点了点头,姜贵清的眼睛也湿了,他握住妻子的手说:“祝英,你不要难过。就算医不好你身上的病,我也要医好你的心。”
姜贵清的深情呵护,深深打动了范祝英。他主动要求家人把水管接到她的房间,让家人把衣服和盆放在床边的木凳子上,她揽起了给全家人洗衣服的活。接着,她又让家里人拿来针线,给家里人缝缝补补。
“你以前绣的花很好看,继续绣花吧。”一天,收工回来的姜贵清对范祝英说。
范祝英在床头支起绣花布绷子。从那时起,范祝英那间房子开始变得热闹和敞亮起来。她先是给女儿绣嫁妆,当八对枕套、两套背带和30双鞋垫在范祝英的手里,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出落而成后,那些鸳鸯戏水、福禄寿喜、红花绿叶的图案活灵活现地呈现时,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范祝英的脸上泛起了久违的笑容。
姑娘们来到姜贵清家,要范祝英教她们画花鸟、绣花,房间里不时有笑声传出来。
“我妈给我的嫁妆我一直舍不得用。”女儿姜和梅说自己有一个心愿,就是留下母亲的那些绣花物品,传给女儿,因为那些东西代表母亲最好的心愿。亲身感受过父母20余年来艰难历程的姜和梅,今天已是一个12岁孩子的母亲,她已经深深体悟到母亲的那些绣品,是父亲和母亲生命里经历风雨洗礼后绽放出的灿烂。
那是无声的大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