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开展10周年,遵义市拟在余庆等县召开“四在农家”创建工作现场会,举办“四在农家”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峰论坛”,重点总结全国会议以来的新经验,研究解决贫困、偏远地区如何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把“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引向深入。2011年,实现创建“四在农家”20万户,100万人口受益,确保全市80%以上的农民参与并受惠。
2010年,遵义市全年共投入经费约1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资金接近1.3亿元,项目投入1.8亿元,部门、社会帮扶1540万元,农民自筹近7个亿。新增创建点1125个,有20余万农户90多万农民受益,全市已累计建成“四在农家”创建点8200多个,覆盖全市2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700多个村,受益农民达440万,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民总数的69.8%。
各地按照“小康示范型”、“巩固提高型”、“推广普及型”创建要求,将突出特色与普惠于民相结合,抓重点、抓深入、抓延伸。结合小城镇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村庄整治等,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风景旅游区、两城区及周边县(市)等经济相对较好的地方,加强了“小康示范型”创建,全市四条“四在农家”创建带进一步完善,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偏远的地方加强了“推广普及型”创建,群众受益面进一步扩大,生活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红花岗区、余庆县、赤水市、湄潭县、桐梓县、新蒲新区覆盖率已达80%以上,仁怀市、遵义县、汇川区、绥阳县、正安县、习水县、凤冈县覆盖率达到或接近70%,务川县、道真县也已达到或超过50%。
2010年在贵遵高速、遵崇高速的创建点上,新建“农民文化家园”36个,“精神文明活动中心”4个,同时启动了农村调频小广播“村村响”建设工程。
进入“十二五”后,新形势下“四在农家”创建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一是如何加强经济条件差、群众收入低、投入能力弱的边远贫困山区创建工作,啃下全市剩余的30%“硬骨头”,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二是在当今农村社会生产经营方式、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人口构成等发生深刻变化后,如何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三是针对“重建轻管”现象,如何强化已有创建点的经常化自治管理,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素质,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四是全市“四在农家”创建呈现“中部、东部、西部推进较快,北部进展略显缓慢”的局面,如何科学规划、加强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统筹协调推进,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2011年,全市计划全年各级财政投入“四在农家”创建经费1.5亿元以上,带动农民投资(含投工投劳)10亿元以上。市级财政继续投入2000万元,市级领导每人安排25万元用于挂帮点的创建工作,其中5万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各县、区(市)财政投入不低于上年投入。
将完成市级“小康示范型”创建点22个,市级“巩固提高型”创建点10个,结合“村庄整治”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完成市级“普及推广型”创建点80个,努力扩大“四在农家”创建工作受益面。
“四在农家”新阶段的创建工作,将由集镇、公路沿线向边远贫困山区拓展延伸,切实提高创建质量和覆盖率。(杜兴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