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当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人们喜欢它是因为它为人们展现了社会健康美好的发展图景,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
男女平等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1995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明确提出:“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至今,妇女问题一向是联合国社会发展领域关注的重点。
半个世纪以前,贵州息烽县养龙司乡堡子村的妇女们,就以自己的双手和勇气,为自己撑起了宽阔而明朗的天空。她们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在逆境中奋起,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胆量和勇气,实现了“男女同工不同酬”的历史性改变;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以改天换地的气概,在各方面进行自我超越,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
一个不起眼的堡子村,引领了中国“男女同工同酬”、“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风气之先,是一代又一代贵州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贵州精神中的一个历史积淀。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自古至今,面对艰苦的各种条件,贵州儿女从不怨天尤人,凭借自强不息、勇创出路、力争上游的志气,积跬步而致千里、汇小流而成江河,使这片土地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看倡导男女平等的现实意义。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里斯多夫和妻子吴丹合著了一部书《半边天》(Half the Sky),书名的出处正是那句中国现代谚语“妇女能顶半边天”。他们发现,如果一个国家女性工作的比例太低,那么这个国家很难走出贫困。中国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我们所说的“中国制造”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女孩制造”。因为在中国沿海地区工厂里,女工比例占80%。她们有灵巧的双手,勤劳的性格,生产出供给全球的各式商品。
中国模式证明了在经济发展中其实有一种“妇女效应”。农村女孩离开村庄,来到城市,一方面挣得工资,补贴家用。另一方面,推迟了结婚与生育,并把工资用来作为弟弟妹妹的教育投资,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福利。这是一幅社会和谐的美好画卷,也正是“妇女能顶半边天”最现实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