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随着《幸存日》、《云下的日子》两部电影同时在北京举行首映典礼并在全国上映,两部电影的创作和拍摄地黔西南州再次惊艳荧屏,成为热议的焦点。
同是全国“两会”期间,2009年3月,一部描绘黔西南州农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电视连续剧《绝地逢生》走红荧屏。剧中诗画般的山水、浓郁的民族风情,使拍摄地黔西南州一度吸引了关注的目光。
从2006年拍摄播出的《雄关漫道》,到2009年的《绝地逢生》,从《云下的日子》到《幸存日》以及今年即将开机拍摄的电影、电视剧《二十四道拐》,近几年来黔西南影视作品频频亮相荧屏,一发不可收,成为领跑全省影视文化的一匹“黑马”,黔西南影视文化现象也因此引人瞩目。
○借船出海:文化资源从紧锁深闺到精彩出击
有着“中国金州”之称的黔西南州,境内各种矿产资源富集,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程度较深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相对于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强势和抢眼,黔西南州的文化资源却深藏闺阁,天生丽质而一度沉寂。如何在开发资源的同时发掘文化资源,实现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齐步走?在经过探索尝试后,黔西南州决策者将目光投向了影视文化。
2006年,以红二方面军长征史为题的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被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确定为纪念红军胜利70周年重大题材电视剧,并把黔西南州作为主要外景地。导演、摄影等一到黔西南顿时就被征服了:水墨画般的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等奇山秀水,古朴自然的布依、苗族村寨,一望无边的高原草场,见证历史的晴隆“二十四道拐”,谜一样的奇风异俗,山一样的汉子,水一样的女人,让剧组惊叹:这里注定要成为中国后起的影视“富矿区”。
2006年10月起,20集电视剧《雄关漫道》先后在央视和多家省级电视台播出,观众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产生了了解贵州、了解黔西南的强烈兴趣。与影视作品结缘初步成功,让黔西南州决策者发现了借助影视作品“借船出海”提升知名度这条捷径。
为了推进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初尝甜头的黔西南州和县(市)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文艺创作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影视作品创作和协助拍摄,鼓励本土投资主体投资影视剧创作拍摄。同时成立了强有力的影视剧拍摄协作机构,保障影视剧创作拍摄顺利进行。在《绝地逢生》、《云下的日子》、《幸存日》等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州和有关县市均成立影视剧创作拍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协调解决创作拍摄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剧组需要什么就尽量提供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解决,保证了拍摄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着一部部影视作品的热播,紧锁深闺的黔西南州文化资源开始一次次的精彩亮相。《绝地逢生》导演胡铮曾感慨,这部充分展示了贵州原生态的绿色风情的影视作品,完全可以成为一支推介贵州旅游的宣传片。乘《绝地逢生》在全国热播的东风,黔西南州趁热打铁开展外宣攻势,先后在广东、上海、云南、台湾、香港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州民族歌舞也远赴西班牙巡演7省20多个城市40多场,湖北、浙江等地党政干部考察团慕名前来《绝地逢生》创作拍摄地考察。
3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幸存日》、《云下的日子》首映典礼上,黔西南州推出的风光图片展以及演出的《布依八音坐唱》、《苗族板凳舞》等文艺节目,展示了黔西南州旖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为首映典礼增色不少。
○文化觉醒:“软实力”补齐“硬实力”短板
对长期处于资源型经济的黔西南州而言,文化产业的勃兴无疑将成为全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进器。“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打破仅靠资源开发一条腿走路的经济格局,要千方百计补齐文化产业短板。”在黔西南州委书记陈鸣明看来,文化产业既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今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力量。文化产业无污染、能耗小、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文化产业在GDP中占有的比重越高,越接近绿色GDP,说明发展路子越符合科学发展观。
黔西南州明确提出,要把影视剧拍摄点打造成旅游景点,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文化与旅游的联姻,为黔西南州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山水长卷、水墨金州”正成为黔西南一张响亮的名片,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兴义市巴结镇南龙古寨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布依族古寨,电视剧《雄关漫道》、《绝地逢生》和电影《云下的日子》在村里拍摄,为古寨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洗涤,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眼下村里共有近1000人外出打工,每年寄回来大量现金。一些村民瞄准游客逐渐增多的商机,利用地处万峰湖畔的优势在村里办起了“渔家乐”,目前,全村大大小小的“渔家乐”已有5家。“是影视作品让我们古老的民族村寨发生了巨变。”村党支部书记李长德高兴地说。
如果说借助影视作品平台提升了拍摄地黔西南州知名度,促进影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话,那么通过文化“软实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硬实力”,实现文化的觉醒,则是黔西南州试水影视文化产业后的又一重大收获。
“无论是《雄关漫道》、《绝地逢生》还是《幸存日》,都展示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这对于处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关键时期的黔西南州干部群众和各族群众而言,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黔西南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杨骏如是说。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黔西南州上下结合《绝地逢生》热播,广泛开展“只要科学发展,绝地也能逢生”解放思想大讨论,绝地逢生精神极大地增强了全州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近几年来,黔西南州干部群众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在经济基础差、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全省9个市州地中实现了增比进位。建设兴义火电厂,开工建设晴(隆)兴(义)、安(龙)册(亨)望(谟)、兴(仁)贞(丰)高速公路,黔西南民族师专“升本”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等许多过去想办而长期没办成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也变成了现实。
去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视察指导抗旱救灾时,还把黔西南州干部群众“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概括提炼为“贵州精神”。
○裂变效应:文化产业蓄势待发
眼下,一部反映着苗族历史文化变迁的大型歌舞诗剧《盛世苗家》正在兴仁县加紧排练。这部总投资达200万元的地方民族歌舞剧承载了兴仁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逐渐在县、州、推出,然后推向国内甚至国际市场。
“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文化不能拖后腿。”在出资并协调服务拍摄电影《云下的日子》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兴仁县也将文化列为重要的发展内容。
一系列影视作品的创作拍摄,触发了黔西南州各县市发掘文化、发展文化的“兴奋点”,并迅速产生了“裂变效应”,文化产业蓄势待发。
兴义市通过全面挖掘文化内涵,以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带动文化繁荣,把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提升了旅游核心竞争力,全市旅游业持续升温,旅游资源优势正加速向产业优势转化;安龙县将黔剧作为打造文化大县重要手段,对黔剧进行全面发掘和扶持,使沉寂30多年后的黔剧再次重返舞台。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实现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促进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晴隆县依托电影和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拍摄,投资1.6亿元打造包括24道拐设计打造,“安南古城”、仿古一条街修建规划、玉皇阁恢复和县城街道、街面房屋改造规划设计等在内的抗战文化遗产园。县委书记曾孔祥说,抗战文化遗产园建设是晴隆突破旅游规划建设瓶颈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的民心工程。
去年,贫困小县册亨令人侧目:全面记录和展示布依族发展演变历程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利优热谐谐》走进公众视野,先后在成都、贵阳和兴义演出,这台歌颂布依族人民生存智慧和诗化般田园生活的原生态舞剧,刚刚华丽亮相就赢得各界的掌声。紧接着,该县一鼓作气又举办了布依文化年活动,对全县布依文化进行全面审视,曾被误读多年的册亨形象为之一新。
贞丰、望谟等县也不甘示弱,将目光投向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从其间发掘出内动力,打造发展软实力。“六月六”、“三月三”等活动的举办,不仅激起民间巨大的参与热情,还将一个古朴浓烈的“布依世界”浓墨重彩地“秀”给了外界。
“各地文化的勃兴,必将为全州文化产业搭建平台,注入活力。”对全州文化产业的前景,黔西南州委常委、副州长贺登祥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