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刀、磨菜刀、换刀把子喽……”以前经常在大街小巷听到的磨刀吆喝声渐渐淡了下来。不过,77岁的王现帮老人却是位“资深”磨刀人,他依旧每天坚持穿梭在大街小巷,喊着响亮的吆喝,帮人磨刀,而这一磨就是47年。
每天清晨,老王就开始准备磨刀的行头:一把有年头的木头凳子、一个装有水的小铁桶、六块磨刀石、一个背篓。早上9点左右,老王背着行头开始“上班”了。“磨刀喽!”随着老王一声声长长的吆喝,小巷内的居民楼内不时有人探出头来,不一会儿,有人就拎着菜刀来到老王的面前。
老王是松林镇人,从事磨刀行业已经有47个年头了,说起他的磨刀史,老王笑着说,他是半路出家,以前家里穷,光靠打零工赚不到钱,就想着磨刀能贴补些家用。就这样,当时30岁的老王开始自学磨刀,白天看别人磨,晚上自己回家琢磨,磨着磨着,便喜欢上了这个行业,而且磨刀技术也越来越好,很多人都来找他磨刀。
只见他骑在木头凳子上,将小铁桶里的水蘸在磨刀石上,“嚯、嚯、嚯……”磨刀就这样开始了。他先将表面最粗糙的磨刀石用来打磨刀面,再用最光滑的磨刀石打磨刀刃,“不同的刀要用不同的磨刀石,这样才会磨出锋利的刀。”老王指着脚下的不同磨刀石说。
如果遇到刀刃翻卷,他便从背篓里拿出一把锤子将刀刃敲平再磨。几十年的磨刀生涯,已经让老王的手上积了厚厚的一层老茧。
找老王磨刀的几乎都是老主顾,现在,老王明显感到需要磨刀的人越来越少。“以前的刀都是手工打造的,硬度小,现在的不锈钢刀,硬度大,耐磨,但锋利程度远不及手工刀。”老王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磨刀人很多,但是从十年前开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磨刀的人就少了,没了市场,磨刀人也变少了,现在更是没几个啰。”老王感叹,愿意学磨刀手艺的人几乎没有,磨刀手艺要失传了。
“以前磨刀5毛钱一把,去年也就2元一把,今年物价又涨,磨一把刀也要3元钱。”老王说,他磨刀也赚不了钱,就补贴一点家用,虽然帮人磨的刀是越磨越锋利,可他这把“老刀”已经越来越钝。“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磨下去。”刀磨好了后,老王又扛起行头,一路吆喝着走了。
(记者 杨 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