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控制通胀,我国在4月8日再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而欧洲央行也在4月7日晚宣布基准利率从1%提高至1.25%,结束了2年半来的低利率政策。欧元区加息昭示了全球通胀的严重性,以及各经济体在经济稳定复苏可期情况下谋求政策退出以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意图。
欧元区先于英美等国加息基于两点:一是经济复苏稳定,GDP增速已3个季度在2%左右,接近复苏时期1.5%~2%的潜在增长率。而3月份的经济景气指数等指标总体维持高位,持续复苏可期;二是物价持续上涨。3月份CPI同比涨至2.6%的新高,已连续4个月高于2%的管理目标,而复苏和高油价仍可能继续推高物价。因此,及时收紧政策以应对通胀,符合欧洲央行的监管原则。
我国与欧元区同在本周加息,但是两国的加息路程却已全然不同。虽然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并未明确表示是否连续加息,但通胀周期开始,而复苏基本稳定,加息就不会是一次。
不同于欧元区刚启动加息,我国已累计4次加息,有望进入加息后期。原因在于经济存超调而物价冲高回落可期。经济超调的原因在于内外需低预期增长。外需增长风险来自三方面因素:(1)欧美经济复苏的波折和不确定性,包括加息的负面作用;(2)贸易再平衡;(3)日本地震。而内需的快速下降已现,消费增速超预期回落至15.8%,原口径下城镇投资增长仅为21%左右,新开工项目投资回落至负增长23%,投资面临失去源泉之忧。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继续回落至16个月来的低点,处于101水平,预示增长最早在二季度末才可能回升。加上M1和M2已分别降至14.5%和15.7%,货币条件改善和经济增速下降将抑制CPI过快上涨。而PPI固然受大宗商品价格推动而上涨,但据我们测算,PPI上涨4.2%在1年内才累计推高CPI1个百分点,推动有限。即使3月份CPI突破高点,但环比已为负增长,后期冲高回落可期。
我们预计调控后期的货币政策将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当前隔夜Shibor处于1.8%以内,反映市场资金仍旧相对宽裕,而周四一天回笼资金1830亿反映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和空间。由于近期资金回笼压力主要在4月份,在公开市场操作功能已恢复情况下,随着两率调整落地,4、5月份有望进入政策观望期,维持7月份加息一次的判断,提高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趋小。但出台消费、文化等服务业、新兴产业以及地区平衡等财政扶持政策,培育新增长点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将是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