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金州黔西南在荧屏再度给人惊喜。3月6日,随着电影《幸存日》、《云下的日子》同时在北京举行首映典礼并随即在全国同步上映,两部电影的创作和拍摄地黔西南州再次惊艳银幕,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水墨画卷般的马岭河峡谷和万峰林,古朴自然的布依、苗族村寨,一望无边的高原草场,见证辉煌岁月的“二十四道拐”,悠远动听的布依古八音,山一样的汉子,水一般的女人……秀美神奇的山水与多彩厚重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完美融合,注定了黔西南将成为影视资源的“富矿区”。从2006年播出的《雄关漫道》,到2009年的《绝地逢生》,从《云下的日子》到《幸存日》以及今年即将开机拍摄的《二十四道拐》,近几年来,来自黔西南的一批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频频在全国亮相,一发而不可收,成为领跑全省影视文化的一匹“黑马”,由此衍生了令人瞩目的“黔西南影视文化现象”。
与影视作品频繁结缘的背后,凸显出黔西南州振兴文化产业的渴求,亦彰显了当地决策者挖掘文化潜力,提升“软实力”的决心。加大对各种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黔西南州不忘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补齐文化“短板”,打破了仅靠资源开发一条腿走路的经济格局,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借力影视作品东风,善借外力,巧挖内质的黔西南州通过影视作品这个突破口,将影视文化资源转化为宣传资源、旅游资源和经济资源,长期沉寂深闺的文化资源开始“借船出海”,一次次的惊艳亮相,不仅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为全州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山水长卷、水墨金州”这张响亮的名片,神韵飞扬,逐渐被人认知,为正在努力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的金州黔西南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系列影视作品的创作拍摄,还触发了黔西南州各地发掘文化、发展文化的“兴奋点”,并迅速产生了“裂变效应”,全州文化产业蓄势待发,为“黔西南影视文化”再添亮点。
站在新的起点,黔西南州影视文化现象将如何再续惊喜?且听来自该州决策者及有关人士的声音和观点,敬请关注本期策划《黔西南“影视文化现象”圆桌会》——
借助文化“软实力”提升发展“硬实力”
嘉宾:黔西南州委书记 陈鸣明
黔西南州资源富集,不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奇石文化等文化资源。长期以来,由于认识及各种原因,相对于矿产、水能等显性资源开发的强势与抢眼,隐性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处于弱势地位,全州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只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
文化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实践表明,在资源富集地区,只有打破仅靠资源开发一条腿走路的发展格局,不断发掘文化内涵,才能补齐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短板”,实现经济发展“硬实力”与文化繁荣“软实力”比翼齐飞。作为“欠开发、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将文化资源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成为历届黔西南州委、州政府不断探索的课题。
近几年来,黔西南州独辟蹊径,依托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影响广泛的历史人物故事和历史遗迹遗存等文化资源,“借船出海”多方引进高端人才和资金,借助高端平台探索各种合作方式,着力打造一批取材于黔西南、拍摄黔西南的影视精品。短短几年时间,先后创作拍摄了《雄关漫道》、《绝地逢生》、《云下的日子》、《幸存日》等一批推向全国的影视作品。《二十四道拐》等影视作品下一步也即将开机拍摄。
通过利用影视手段长期、反复地推介黔西南地域形象,在提高黔西南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把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成影视基地,把影视剧拍摄点打造成旅游景点,促进了全州旅游业的发展,并逐步培育本土影视文化市场主体和影视文化人才,推进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不仅增强了地方文化的“软实力”,还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硬实力”。
一系列影视作品的拍摄,还使黔西南州获取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电视剧《绝地逢生》播出期间,全州上下广泛开展“只要科学发展,绝地也能逢生”解放思想大讨论,极大增强了发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几年来,全州干部群众发扬绝地逢生的精神,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在经济基础差、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全省9个市州地中实现了增比进位,许多过去想办而长期没办成,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也变成了现实。去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视察指导抗旱救灾时,还把黔西南州干部群众“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概括提炼为“贵州精神”。
力推影视业走向产业化
嘉宾:黔西南州委常委、副州长 贺登祥
黔西南州近年来出现的影视文化热,是州委、州政府长期重视文化产业的结果。其实在参与拍摄影视作品之初,并没有想到要做成一个产业,而是将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宣传、推介黔西南的平台和载体,让全州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通过影视镜头走出大山,走向外界,从而达到增加黔西南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
在认识的逐步深入和不断探索中,黔西南州委、州政府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能不能将影视当成产业来做,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拨款等事业投入的做法,并形成长效机制,使“黔西南制造”的影视精品成为全州文化产业走向市场的领航者。因此我们提出,要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面打造影视作品创作和拍摄基地,逐步培育本土影视文化市场主体和影视文化人才,推进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关于影视基地的想法,并不仅仅是在州内某个地方建一处影视城或者影视基地,而是放眼全州,打造一个山水、民风和历史文化交织,自然景观和人文遗存相互辉映的没有围墙的影视区域。
因此,对外来说,黔西南州热情欢迎影视人来考察、拍摄,并尽全力搞好服务,做好配合,在请外面的影视界朋友走进来的过程中,寻找旅游商机和其他合作的机会。对内而言,应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影视文化产业,打造更多的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扶持州内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黔西南州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节庆活动、民族文化活动此起彼伏,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希望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来黔西南采风,写出精彩的剧本,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黔西南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让黔西南州更多地进入影视作品中,也希望更多的影视人走进黔西南,创作、拍摄出更多优秀作品,将州内影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经济资源、产业资源、发展资源。
“阶梯登高”抢先机
嘉宾:黔西南州委常委、宣传部长 杨骏
影视由于其特殊性,是宣传地方影响力和文化的声色俱佳的平台。对内,影视作品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能激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外则有很强的影响力,能产生感召力和吸引力。因此,无论是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还是增强对外影响力,影视作品无疑都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抓手。
眼下文化产业十分发达,各种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依靠一部影视作品就可以推介出一个地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利用影视作品展示地方形象不可能做到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不断努力,持之以恒,通过一部部的影视作品,持续不断地宣传地方文化和历史,从而提升地方知名度,扩大地方影响力。同时还需要树立精品意识和主题策划意识,每推出一部影视作品,就要提高其附带的地方文化含量和普世价值,才能提高其影响力。
近几年来,黔西南州影视作品从自发到自觉,精品迭出,一发而不可收,产生令人关注的“黔西南影视文化现象”。创作、拍摄于黔西南的影视作品频频亮相荧屏银幕,不仅创新了外宣手段,而且极大提升了地方文化软实力,为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
借助多部影视作品在全国推出的东风,今后黔西南州将进一步打造影视文化基地,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就现实情况而言,黔西南州打造影视文化基地和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具有五大优势:一是气候资源优势:黔西南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一年四季均可以开机拍摄影视剧;二是地质地理优势:黔西南州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代表,有马岭河大峡谷、万峰林、万峰湖、晴隆“二十四道拐”、双乳峰等地质奇观;三是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黔西南州内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等民族,民族风情独特;四是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兴义人”古人类文化遗址、夜郎文化遗址、南明王朝“十八先生墓”和“永历皇宫”、“二十四道拐”等历史文化遗产;五是良好的基础:全州各级政府及干部群众对影视文化很有热情,州和各县市每年均安排一定数额的文艺创作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影视作品创作和协助拍摄,鼓励本土投资主体投资影视剧创作拍摄,同时还形成了多方整合资源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因此,只要在全州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有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的投入,经过不懈的努力,黔西南州跻身为新兴影视文化基地的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愿“影视黑马”跑得更快更远
嘉宾: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制片人兼艺术总监 欧阳黔森
黔西南州不仅是影视创作的富矿区,也是影视人的一块“福地”。2006年以来,我领衔创作的电视剧《雄关漫道》和《绝地逢生》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后,还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飞天奖”、“金星奖”等一个个国家级奖项。今年,同样是在全国“两会”期间,由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制作的两部电影《幸存日》和《云下的日子》又在全国同步上映。贵州人的风采、贵州的山水通过一部部精彩的影视作品在全国精彩亮相,这对宣传贵州、树立贵州良好形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短短几年时间,在一个地区连续推出四部在全国均有影响力的重量级影视作品,不要说一个地州市,就是一个省,也属于少见。“黔西南影视文化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这里地质地貌特殊,自然风光优美,处处皆可成景,加上还有丰富多彩的人文和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满足影视作品的拍摄需要。拍摄《雄关漫道》时,刚开始并没有考虑将黔西南作为外景地,然而剧组来到这里实地查看后,立即就被这里的风光折服了。这部作品相当成功,其中,剧中美丽的风光就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2009年,在全国“两会”期间热播的《绝地逢生》就是以贞丰县顶坛为原型,反映黔西南州农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这部反映贵州改革开放30年科学发展的电视剧,在拿到了影视宣传贵州头彩的同时,还先后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和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优秀作品一等奖等荣誉。
黔西南州目前虽然还是欠开发、欠发达地区,但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文化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超前眼光,不仅拿出专门的资金支持影视作品创作,而且在每部作品拍摄过程中,从州委、州政府到各县市均大力支持,全面为剧组提供服务。无论剧组到哪儿拍摄,所涉及的地方都尽一切可能提供服务。因为有了当地政府的有力帮助下,才最终使电视剧拍摄取得圆满成功。
如今,黔西南这匹“影视黑马”已创造了一个个惊喜,相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经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这匹“黑马”将会跑得更快更远,这块影视宝地也将会越来越灿烂夺目。
让文化为旅游赋魂
嘉宾:兴义市委副书记、市长 李杰
兴义市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以及文化遗存等在全省乃至全国独树一帜,境内峡谷、峰林、石林和人工形成的高原平湖聚集,形成了优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险秀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其成为我省西南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
旅游经济属于体验经济,游客除了体验优美的自然风光外,更希望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从这个层面上讲,自然风光是旅游业发展的肢体,文化魅力才是真正能引起游客精神共鸣的灵魂。因此,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也会缺乏活力,只有促进二者融合,才能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兴义市的旅游产业实现崛起需要与文化繁荣并行,我们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自然资源的禀赋和地域文化的特性,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兴义旅游业的勃兴,应该被赋予更丰厚的文化内涵,才能使其有血有肉,充满生机和活力。“十二五”期间,全市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朝阳产业来扶持和发展,深度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喀斯特地域文化,促进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体育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跨越,要着力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打造一批文化品牌。目前,省里正在规划以黄果树景区为中心的国家公园概念,兴义市正在积极争取纳入范畴,力图借这张国家级文化名片,将全市旅游品牌推向世界。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我们在旅游环境打造方面,将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建全市人民的精神家园,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把兴义市建成文化之城、文明之城、和谐之城和旅游强市。
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要实现“齐步走”
嘉宾:兴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邱国权
近几年来,兴仁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兴仁现象”,在强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力争补齐文化发展这块“短板”,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文化勃兴助推经济强县,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目前,兴仁县正投入巨资全力打造精品歌舞诗剧《盛世苗家》,力图通过精美的舞台呈现、史诗的叙述方式,演绎苗族从远古到现代、从迁徙到盛世的巨大变迁。应该说,这道文化大餐,是兴仁日益重视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走向产业和市场结出的硕果。通过《盛世苗家》的打造,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健美文化等活动的广泛开展,以及“诗词之乡”、“苗族板凳舞之乡”、“布依铜鼓之乡”等一系列文化名片创建工作的铺开,全县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文化软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文化发展也为兴仁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管理的创新培育了土壤。当前兴仁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开展,能进一步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将发展中的难点,转化成一个个工作上的亮点。今年3月10日举办的兴仁县首届“东湖论坛”,就是一次文化打开山门,“请进来、走出去”的有益尝试,通过与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全县干部群众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为解放,干事创业的决心也更加强烈。
今后几年,我们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使文化建设更进一步地为发展增添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