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恋爱到结婚,到蜜月,追踪一家上市公司“嫁女”入黔的历程,感受贵州奔跑迸发的发展张力:
鄂商“嫁女”记
上市公司、湖北武汉三特索道集团总裁刘丹军最近比较累,主要是电话应接不暇,都是贵州各地邀请他考察项目、洽谈投资的。
累是累点,但心里舒服,因为刘丹军坚信,贵州开发热潮,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势能积蓄后,已到达“引爆”的临界点。
而此时,他“嫁女”入黔近十年,在贵州已经有了坚实的“根据地”——贵州三特梵净山旅业。面对机遇,他有“近水楼台”的优势。
蜜月没有终点——
梵净山开业已有三年,但当地政府与三特公司的“蜜月”还在持续中
最早,梵净山三特是铜仁地区招商之树上结出的一枚沉甸甸的果实。
“梵净山索道的建成投运对于铜仁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索道运营后,游客人数出现持续井喷,表明梵净山的龙头效应已经产生。这是历届地委、行署倾力支持培育出来的一枚硕果。”铜仁地区旅游局局长李世凡说。
此后,铜仁地委、行署全力为梵净山旅游发展造势蓄能。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促成贵州第五届旅发大会在梵净山召开。目的之一在于充分发挥全省旅发大会的整合优势,提升梵净山国际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跨区域战略合作,打造黔湘渝环绕梵净山旅游精品线路。
铜仁对梵净山的支持还体现在对梵净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强势推介上。
2009年,地委、行署全力出击,以“2009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节”为载体,邀请全国50家著名电台节目主持人赴梵净山采风,启动第二届梵净山国际摄影展,举行招商引资洽谈会暨签约仪式,还精心筹划和打造了两大文艺节目:“4·28”“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大型实景歌舞演出和“4·30”“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美”大型情景歌舞演出,借助央视、贵州卫视两大主流媒体将梵净山旅游品牌强势推出。
他们还通过媒体和电视,《我的家乡梵净山》、《山妹子》、《情姐下河洗衣裳》等地方文艺作品,苗族嘣嘣鼓、玉屏箫笛等特色民间艺术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极具独特生态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铜仁。梵净山、铜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扩大,观众游客在那梦境般音律和美景的牵引下走进铜仁、走进梵净山。
地委、行署先后组织了广东、湖南、新加坡、台湾、日本、香港等地100余家旅行商来梵净山等景区踩线、考察;接待了韩国KBS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演出外景队、厦门电视台等150余家新闻媒体赴梵净山进行专题片拍摄、采访。
地委、行署的倾力支持,让三特公司能甩开膀子大干快上。公司深入开发梵净山旅游项目、整合周边旅游资源的中长期目标笃定:开发山顶高山湿地等生态旅游资源,开展高品质的生态旅游专项产品,以丰富旅游产品,扩大景区容量、提升梵净山“生态王国”的品牌内涵。进一步完善景区各项基础设施,创建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景区;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建设漂流、露营地等休闲旅游产品。择机建设主题酒店、主题商业街等旅游地产项目,推动以梵净山为核心的铜仁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得益双方的良性互动,江口县热点地块的价格已涨到每亩100万元以上。
而梵净山的龙头效应,使地处“大湘西”与“大重庆”黄金分割点上的铜仁,在参与区域旅游分工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多的自信,也藉后发优势,成为湘黔旅游经济圈的强劲支点。
现在,铜仁地委、行署又在为三特找项目扩产能。地区有关部门已表现出把铜仁市附近的锦江九龙洞景区交给三特运营的强烈意向。双方的合作业已展开,三特的工程师已三次到九龙洞考察,论证索道建设路线。双方高层也多次接触,谋划合作的双赢方案。“十里锦江,梦里水乡”的旅游产品创意正从蓝图变为实体。
在更广阔的层面上,贵州旅游大发展的机遇已经来临,所以三特的团队决心抢抓机遇,全面加大对贵州旅游的开发力度,在继续建设好、经营好梵净山项目的同时,积极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实现企业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
首要就是复制“梵净山模式”,立足贵州旅游,积极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实现产品联网布局,构建三特企业的“贵州舰队”。
嫁女持续进行——
贵州提速奔跑,让刘丹军不止想把一个“女儿”嫁到贵州来
梵净山三特是刘丹军嫁到贵州的第一个女儿。
2002年三特公司就开始系统全面的研究贵州旅游的资源禀赋、市场状况、投资环境,寻找具备发展空间大、潜在价值高的待开发旅游资源。
2003年底,武汉三特在8家投标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梵净山旅游整体开发的特许经营权,是铜仁地区第一家通过招商引资成功落地的外来旅游企业,是梵净山旅游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
从2003年起的4年间,梵净山开发的观光索道方案受到了及其严格的论证和审核,从省的多位专家到国家的多位院士参与其中,国家环保总局派出一位司长专程赴铜仁调研。
2007年,梵净山开发棋局落定,由上市公司武汉三特索道集团投入1.2亿元负责梵净山观光索道建设和景区特许经营。如今,一条总长3500米的观光索道延展在梵净山南麓。
2009年4月28日,梵净山景区正式宣告开业,索道开始启动载客,就从那一天起,来到梵净山的游客开始呈井喷式增长。
从“恋爱”到“结婚”,到“蜜月”,用了7年的时间。时间或许长了一点,但值得,因为这次“嫁娶”为以后的合作探索出了“梵净山模式”。也让三特把未来发展的战略重心定格在贵州。
在三特集团副总裁张泉的视野里,贵州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对发达的邻近省市相比,以其人文自然的原生态优势而拥有了巨大的发展后劲,迎合了未来中国中高端旅游的要求,必将成为最具投资潜力的旅游地。
“贵州、湖北、海南是三特的三大战略支点,但湖北的资源空间已经不大,海南门槛虚高,所以贵州是我们的首选。现在贵州正在大幅度加快发展步伐,这更让我们感到选贵州是十分明智的。”
贵州提速奔跑,让刘丹军不止想把一个女儿嫁到贵州来。刘丹军看中的东床快婿还不少,最中意的就有杉木河、荔波、花江大峡谷。
刘丹军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复制“梵净山模式”,在这些景区全面打造低碳旅游产品、乐活旅游产品,构建深度游产品体系。
目前,三特开发杉木河、荔波、花江大峡谷等的洽谈正与相关部门紧密进行。
共同抱回金娃娃——
企业“嫁女”的最好回报就是与地方政府和老百姓共同抱到“金娃娃”
“企业‘嫁女’的最好回报,就是与地方政府和老百姓共同抱回‘金娃娃’。”刘丹军说。
梵净山脚下的云舍村就是抱到“金娃娃”的典型案例。村支部书记杨运国告诉记者,去年村里接待了近8万游客,全村旅游收入达到500万元,
靠山吃山的还有梵净山村村民。正在新规划的生态文明新村建房的村民杨来贵告诉记者,这条街已经规划为旅游商品一条街,他正抓紧施工建房,争取早搬进来,把紫袍玉带石工艺品、竹制品和野山菌卖给游客。
村支书杨乔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增长600元以上,年纯收入上万元的就有1/4。去年新开了不少“农家乐”,最高的收入二三十万,最少也有三五万。
“直到2009年‘五一’前索道开通后,梵净山旅游开始升温。”太平乡党委副书记胡国栋对比索道开通前后说。
梵净山旅游的带动,乡村旅游在江口县持续升温,鱼粮溪村、平落村、雪洞、桃花沟、梭家寨、漆树坪等村寨都成立了农民旅游开发协会,与江口县旅游局联合开发打造鱼粮溪露营基地、平落千亩桃园自摘乐园、怒溪溶洞户外探险、梭家寨苗女风情表演和漆树坪羌族民族文化村等乡村旅游项目。
对贵州提速奔跑所蕴含的黄金机遇,刘丹军可谓“老谋深算”:交通越来越便利,投资环境越来越好,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贵州,正在形成优强企业的“强磁场”;旅游业已成为贵州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必将在未来10年,成为贵州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在高铁普及,城镇化加速,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改善的大环境下,怎么形容贵州机遇的含金量都不过分。
万事俱备,只待“引爆”。
刘丹军以自己专长的旅游业为例,论证了关于“引爆”的命题。
他说,贵州旅游的“引爆点”就是一条一提到就能让游客产生共鸣的国际知名的线路。
比如云南旅游的黄金线路是丽江,通过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两个精品的开发来引爆丽江旅游。
黄果树瀑布闻名中外,但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分析,黄果树瀑布只是一个较孤立的景点,周边没有好的旅游线路相匹配。
镇远古城在全国绝对算得上是最好的古城,与云南的丽江古城相比较,其原汁原味的历史建筑和古老气息,就要比丽江古城的重建建筑和浓烈的商业气息更能吸引游客。
原始淳朴的杉木河漂流可谓“中国第一漂”,梵净山的原生态风景和宗教文化底蕴,也可打造成国际品牌,此外,茅台镇则绝对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贵州特色酒文化景点。
如果把黄果树、梵净山、茅台镇、镇远古城、杉木河漂流这“五朵金花”串联起来,就是一条世界级黄金线路。
刘丹军说:“这条黄金线路在全国独一无二。地理区域优势也十分明显,串联着凤凰古城和张家界,连通重庆、湖南,形成了旅游黄金三角。这条线路通过全省层面的整合旅游资源,整体对外包装和宣传,就能成为贵州旅游的‘引爆点’和‘标志符号。”
而这一切,需要引进实力强大的旅游专业企业和优秀的团队来投资开发,方能完成。
由此推导,贵州“引爆”黄金机遇,地方政府应避免参与具体经营行为,而要大力引进优强企业来执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
“贵州绝不缺乏英俊的小伙子,但还需要政府部门建好房子做好床,才能把好媳妇娶进门。”刘丹军形象地比喻。
而三特公司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足以给那些还没有来黔的优强旅游企业作出示范效应:“嫁女”到贵州必能抱回“金娃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