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软实力”提升发展“硬实力”
——黔西南州“影视文化现象”裂变效应扫描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金州黔西南也迎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高潮:3月31日,总投资达2.5亿元的晴隆抗战文化园正式开工建设;4月1日,普安春茶节热闹开场;4月4日,中国望谟三月三布依文化节隆重启幕。此外,贞丰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六月六”布依风情节,兴仁县投入巨资打造的苗族大型歌舞诗剧《盛世苗家》也正在加紧排练中……
“你追我赶发掘民族民间文化的背后,彰显了各地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全面提升发展硬实力的决心。”黔西南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杨骏一语破的。金州文化的蓬勃发展,得益于“黔西南影视文化现象”的裂变效应。
自2005年以来,黔西南州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各类资源和资金,先后创作拍摄了《雄关漫道》、《绝地逢生》、《云下的日子》、《幸存日》等一批影视作品并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和全国院线推出。随着一部部影视作品在全国热播,长期深锁深闺的黔西南州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资源一次次在荧屏上精彩亮相,成为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引发了令人瞩目的“黔西南影视文化现象”。
“如果说通过影视作品平台借梯登高树立了外宣品牌,那么借助影视文化的打造,在全州范围触发了文化的觉醒和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和大发展,才是黔西南影视文化现象带来的最大收获。”黔西南州委常委、副州长贺登祥兴奋地说。
水墨画卷般的马岭河峡谷和万峰林,古朴自然的布依、苗族村寨,一望无边的高原草场,见证辉煌岁月的“二十四道拐”,悠远动听的布依古八音……黔西南州不仅自然风光秀美、地质地貌独特,而且民族风情浓郁,历史资源深厚,各民族大家庭在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过程,衍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布依“三月三”和“六月六”令人陶醉,苗族“踩花节”热情洋溢,“查白歌节”唱出爱情与甜美、彝族“火把节”跳出了浓浓的情意和豪放。这里还有着“声音活化石”和“天籁之音”之称的布依音乐“八音坐唱”名扬海内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被誉为“东方踢踏舞”,布依铜鼓十二则、土法造纸、布依戏、布依勒尤、布依族高台狮邓舞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黔西南州还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州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3个,国家一级文物有铜车马、抚琴俑等50个,二级文物20个。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兴仁交乐汉墓群、晴隆二十四道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贵州龙化石群、猫猫洞遗址、明十八先生墓祠、招堤、兴义府试院、“永历皇宫”、刘氏庄园、何应钦故居等29个;州级文物保护历史遗迹有兴义穿云洞、发玉彝文碑、王伯群故居等23处。“贵州龙”的故乡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以古脊椎动物化石丰富而被誉为“古生物化石宝库”,是中国已知海相地层中唯一同时发现爬行动物和鱼化石的产地。这里还有“兴义人”古人类文化遗址、夜郎文化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从2.4亿年前的“贵州龙”化石到猫猫洞古人类遗址,从交乐汉墓到南明皇城,从何应钦故居到刘氏庄园,从古乐八音到布依族、苗族民间绝技,处处使人领略到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的深厚积淀。
“文化及文化产业既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给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也是今后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力量。”黔西南州委书记陈鸣明认为,黔西南州山水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厚重,如何将特色文化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他看来,文化产业无污染、能耗小、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文化产业在GDP中占有的比重越高,越接近绿色GDP,说明发展路子越符合科学发展观。
近年来,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充分挖掘和发展民族文化资源,在发展经济同时,把文化发展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力争实现经济与文化发展“齐步走”。2008年以来,州里每年都要从全州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200万元作为全州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按一定比例增加,切实为全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加大对影视作品投入的基础上,黔西南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在用足用好州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同时,积极申请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促进了全州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一系列影视作品的创作拍摄,以及州委州政府对文化的重视,触发了黔西南州各县市发掘文化、发展文化的“兴奋点”,并迅速产生了“裂变效应”,全州各地文化发展你追我赶,文化产业呈蓄势待发之势,文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全州各级决策者嘴边常挂的“口头禅”。
“我们应该像挖矿产资源那样挖掘文化资源。”晴隆县依托电影和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拍摄,引进资金2.5亿元修建抗战文化遗产园,全面打造以“二十四道拐”为标志的抗战文化品牌。县委书记曾孔祥说,抗战文化遗产园建设是晴隆打造文化旅游大县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的民心工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也会缺乏活力。”兴义市通过全面挖掘文化内涵,以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带动文化繁荣,把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提升了旅游核心竞争力,全市旅游业持续升温,旅游资源优势正加速向产业优势转化。市长李杰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该市将把文化产业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朝阳产业来扶持和发展,深度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喀斯特地域文化,促进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体育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跨越,要着力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打造一批文化品牌。
“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创新培育了土壤,当前兴仁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开展,能进一步凝聚人心,将发展中的难点,转化成工作上的亮点。”在出资并协调服务拍摄电影《云下的日子》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兴仁县也将文化列为重要的发展内容。如今,一部反映着苗族历史文化变迁的大型歌舞诗剧《盛世苗家》正在该县加紧排练。这部总投资达200万元的地方民族歌舞剧承载了兴仁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逐渐在县、州、推出,然后推向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文化不能拖后腿。”县长范华坚决地说。
有着“南明古都”、“荷香之城”的安龙县将黔剧作为打造文化大县重要手段,通过对黔剧进行全面发掘和扶持,使沉寂30多年后的黔剧再次重返舞台。对黔剧的发掘和扶持,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实现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促进全县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地方剧种的抢救和保护,进一步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去年,贫困县册亨也同样令人侧目:全面记录和展示布依族发展演变历程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利优热谐谐》走进公众视野,先后在成都、贵阳和兴义演出,这台歌颂布依族人民生存智慧和诗化般田园生活的原生态舞剧,刚刚华丽亮相就赢得各界的掌声。紧接着,该县一鼓作气又举办了布依文化年活动,对全县布依文化进行全面审视,曾被误读多年的册亨形象为之一新。“小县也能办大事,贫困县也有亮点。”文化带来的激励动力使县委书记陈国芳和县长罗春红两名决策者对全县发展未来充满自信。
“三月三”布依文化节的成功让国家级贫困县望谟找到了今后发展的底气所在:“以发展创新为理念,挖掘整理、展示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布依族文化,探索一条集民族文化、民族民俗、原始宗教、民族竞技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建设富有特色的文化大县。”在望谟三月三布依文化节开幕式上,县委书记邓家富的构想顿时激发了现场干部群众的激情。
率先打造布依文化的贞丰县自然不甘示弱,将目光投向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从其间发掘出内动力,打造发展软实力。连续多年“六月六”活动的举办,不仅激起民间巨大的参与热情,还将一个古朴浓烈的“布依世界”浓墨重彩地“秀”给了外界。“文化的勃兴,必将为全县文化产业注入活力。”县委书记郭玉海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面对各地文化蓬勃发展的态势,黔西南州因势利导,夯实和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性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搭建平台。针对全州文化产业比重偏低的现状,今年黔西南州将在完善文化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园区产业孵化器和产业聚集功能,规划建设了兴义两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晴隆抗战文化产业园区、兴义奇石(花卉)文化产业园区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同时实施打造大型布依族苗族歌舞剧、建设兴义民族风情街和黔西南州民族风情街,开发建设南龙古寨布依生态博物馆和刘氏庄园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
今年,黔西南州还将积极申报省级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落实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扶持州内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咨询小组,为全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导,并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发展扶持力度。
此外,黔西南州还将抓住全省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年契机,组织编制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构建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精心推出一批影视、演艺、新闻出版等项目,加大招商引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
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
八音坐唱表演
贞丰六月六布依风情节
册亨布依文化年活动
利悠热谐谐剧照
情歌大赛
民族风情展演
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热情高涨
布依族传统文化展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