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不是文化的简单吟唱
更是时代精神的表达阵地
记者:现在不少报纸加大时政、经济类报道版面,《贵州日报》此时创办文化周刊《27°黔地标》是基于什么考虑?
姚远:重视文化是传播业规律决定的。不管经济怎么发展,文化始终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传媒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和记录,但是传媒还有启迪民智、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读者也把报纸则当作一种文化产品来消费。而通过传媒来传播文化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广泛而普遍的。如今的电子时代,特别是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和迅速普及,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引人注目。
从报业历史来看,中国的著名报人或是办报大家很多都是文化人,如梁启超、王芸生、邹韬奋等。而报纸副刊因其独特的文化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新中国成立后,报纸副刊责无旁贷地去表现时代精神,同时又保持创新的意识,著名的副刊如《新民晚报》“夜光杯”《解放日报》“朝花”。
纵观文化副刊的发展,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可以说副刊不是文化的简单吟唱,更是时代精神的表达阵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文化的需求更强烈。过去单纯的副刊对当今需要多重表达的文化来说已经显得不够,副刊也在发展,更需要拓展,这是我们创办文化周刊的初衷。
批判与自省是社会和
人类进步的保证
记者:怎么理解《27°黔地标》的“文化”?党报的文化周刊现阶段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和成长?
姚远:随着报业的发展,报纸的文化品位和格调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品位和格调直接关系着报纸的声誉和形象。报纸的文化不是浮光掠影、不是绚烂的泡沫,它需要深沉的思考。具体来说,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深层次的思考,大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小到个人的表达。二,反省和批判的态度,批判与自省是社会和人类进步的保证。
另外,在多媒体的飞速发展中,原来简单的办报方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传播的需要。不再是媒体说话读者听,现在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能表达,媒体、专家、受众是平等的。关注、互粉、转播,大家是互动的,信息传递是交互式的,这表明传播方式在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传媒人更要加深自身的修养,要更广泛地倾听,这也对媒体人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对党报而言,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但也要相信,好品质的东西永远有潜在的买家。文化最不显眼,但最有韧性,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党报要彰显主流媒体的品格,举起贵州主流文化发展的旗帜。我们的文化周刊将走大文化传播之路,弘扬贵州文化精神。
我们借到了一件漂亮的外衣——“27°黔地标”
记者:文化周刊为什么会取名《27°黔地标》?请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化周刊——27°黔地标》的办刊理念?周刊有哪些关注点?
姚远:我们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北纬27°拥有无可复制的原生态环境,媲美世界的原生态高原山地地貌,亚热带季风性暖湿气候,和煦的阳光、充沛的降雨使这里成为人间天堂。于是,我们借到了一件漂亮的外衣——“27°黔地标”,新周刊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这个文化周刊介于报纸与杂志之间的深度阅读报道。全新策划、全新包装、全新打造,将在继承贵州日报文艺专副刊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顺应全省当下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之势,在党报文化报道内容定位、办刊理念、报道思维、采写方式、版式设计等方面全面刷新,全面改版。新周刊将致力于建构新的文化传播体系,走大文化传播之路,打造文化创新平台,关注贵州重大文化事件,充分挖掘贵州丰富的文化资源,致力于推进文化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周刊着力于提升党报文化专副刊的新闻性、解读性,拓展贵州日报文化报道的价值内涵,对新闻进行横向、纵向的“宽加工”和“深加工”,增大信息量,加大观点、思想类资讯,关注多种艺术门类;增强服务功能,注重互动性,确立读者本位意识;加大纯文艺副刊的策划、组织力度,吸引名家大家,打造品牌栏目,提高版面质量等;走一条开放式的传播贵州、推介贵州、咏唱贵州的大文化传播之路,为促进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周刊将分四个版群:第一版群:文化新闻版群。以思想的高度,彰显文化的力量。第二版群:文史专刊版群。第三版群:纯文艺版群:传承原“娄山关”、“七色花”副刊风格,坚持文学性、艺术性。第四版群:文化读本。
名家聚盛典
贵州致谢意
记者:今天是“27°黔地标”的创刊盛典,据说各界来宾200余人。这次创刊活动邀请这么多文化名人来到贵州,是基于什么考虑?怎样能更好地向他们取经?
姚远:贵州地处偏远地区,但贵州人愿意打开山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外来的智慧。贵州也更迫切地需要主动和外界沟通、交流,我们很真诚地邀请更多人来关注贵州。要办好文化周刊,更需要文化界的支持,请这些文化名人来也是基于这个初衷,他们来贵州,对我们而言,相当于智力支持,文化扶助。有这么多的专家来帮助贵州,坚定了我们办好文化周刊的信心,从另一方面看,也显示出贵州文化的吸引力很强。
我们将设立专家库。专家们的思维、眼界、资源都将为贵州的文化发展提供滋养。这些不仅是文化周刊的财富,也是报业集团的财富和贵州的财富,在这里,我们要向这些不辞辛劳真诚支持帮助贵州的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