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全国名家看贵州·梵净山采风行》铜仁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新闻发布和建言献策恳谈会举行,主办单位为铜仁地委、行署和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会上,各位名家发言踊跃,纷纷建言献策。
著名文化学者梁衡:
一个地方的文化旅游发展,一定要科学定位、正确举牌。梵净山的生态弥足珍贵,植被保护完好,生物多样性明显。梵净山如何举牌?就要筛选出它的“第一”来,凸显它的唯一性,并加以集中宣传。
梵净山的地质构造相当奇特,比如金顶和蘑菇石,能不能请地质学家来诠释它是如何构成生成的,并将其制作成“说明牌”,让游客在观赏游玩的同时获得科学普及。
要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尤其是民歌的挖掘整理,作为游客,我就对铜仁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山歌相当感兴趣,生活气息相当浓厚,它们的生命力也很顽强。好好培训导游,让他们也教游客唱唱。如此,观众就参与进来,体验了文化。
在文化建设上,一定要以自我为主,玩我的山水,就要唱我的山歌。在旅游发展上,一定还要有“人流带物流”的旅游小商品的开发、营销意识。沿途所见,旅游商品单一,销售网点较少,可见旅游商品开发还不足。
梵净山贵在自然,美在山水。只能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不要让梵天净土受到太多的人为破坏。
著名作家叶辛:
我19岁至41岁在贵州生活、工作,由一名小知青成长为作家,后来,调往上海工作。对贵州的感情相当深厚,多次回贵州,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此次进出贵州8天,是停留时间最长的。
铜仁地区的文化旅游如何发展,个人提两点建议:1、各方都要注重“吃住行、游购娱”中的细节,并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比如,吃的农家菜可否再生态环保一些,适应城市游客的口味。从梵净山到铜仁市要坐1个半小时,中途能否有个品位较高、可供游客小憩的“驿站”,让他们抽抽烟、喝点水。
其次,梵净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并将其作为竞争的牌强力打出去。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姚远:
邀请全国的名家到贵州采风,主要目的就是共同探讨贵州文化的特征,更多地发掘贵州文化的价值,并把专家的发现与体验通过媒介传播到全国、传播到世界,让贵州文化成为全国大森林中的一朵鲜花。
很多专家、大家都没有来过铜仁,包括我们自己,对铜仁文化的认识和认知都有一定距离。应当说,我省包括铜仁地区,正在大力建设基础设施,进入条件将很快得到根本性改善,文化旅游产业处于高速发展的起跑点上。铜仁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明显,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也走在全省的前列。
梵净山拥有世界上一流的资源禀赋。如何更好地发展梵净山旅游,提两点建议:1、在推介宣传梵净山的佛教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要凸显生态文化,引入和遵循国际惯例,并增强发展、建设基础设施和其他建筑的环保意识;2、发展文化,要合理科学区分商业演出和传统宣传,遵循市场,把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元素运用到文化旅游产业中。
著名文化策划人刘学文:
我先后4次登上梵净山。记得10多年前,那时的基础设施很差,上下山要一天半,不像现在坐索道,10多分钟就到山上了。这些年,铜仁地区宣传推介梵净山,动了大手笔、用了大气势,也显示出了大效果。高起点的宣传,快速地提升了梵净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今后,铜仁地区还是要借助外脑、借船出海,聘请一些好的商业机构,与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介合作,共同推介宣传梵净山和其他旅游资源,以积聚更多的人气和财气。
云南日报文艺部主任李开毅:
铜仁是一片很秀丽的地方,梵净山的植被浓荫蔽日,河水清澈见底,也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这里的山水、生态,深深打动了我。在全国,像这样的小家碧玉、玲珑剔透的城市,像梵净山这样能够真正洗涤心灵的名山,还真不多
四川日报主任编辑曾鸣:
此次采风,感到当地的旅游资源很有特色、禀赋较高,自然、人文相互交映、照应。
在大力开发大众旅游的同时,也要合理开发吸引高端客户的深度旅游。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借助文化的软实力,加强宣传推介,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在西部的党报中,能够萌生出《27°黔地标》文化周刊,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梵净山是贵州的地标,《27°黔地标》也将成为贵州文化的新高地。希望铜仁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周刊找到契合点,通过后者传播出去。
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闵锐:
在梵净山太平河边观看了大型山水民族歌舞剧——《浪漫太平河·梵净山之恋》首演后,感觉能够整合各种资源办出这样一台歌舞剧,是很不容易的。
“旅游歌舞”演出,一定要符合市场规律,尊重观众和游客的需求,体现出娱乐性、参与性。
如何打造一台质量较高的“旅游歌舞”?原则上有两点,要么运用高科技手段,高投入、大制作,要么就从自我出发,创造出一台不经过修饰、没有污染的原生态节目。
全国名家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考察时仰望金顶。
全国名家走过江口县太平乡寨沙侗寨民族文化村的古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