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修建的墓群
5月19日,记者从金阳管委会有关部门了解到,本月底至下月初,金阳观山湖公园内,贵阳历史名人李嗣邺及其家人的7座墓将被修好。金阳之所以将墓群迁至公园内,是想打造李氏家族文化,以丰富新区的文化底蕴。
据了解,李嗣邺的墓是在金阳国际会展中心拆迁项目接近尾声时,于2009年4月在金阳养马村附近意外被发现的。李嗣邺的后人至今仍在贵阳,贵州大学退休教师李元是李嗣邺的第七代传人之一。
李家7座墓因金阳国际会展城工程建设,需要进行搬迁。2009年8月,贵阳市以及金阳新区有关部门决定,将这7座墓同时搬迁进金阳观山湖公园以示纪念,借此在金阳打造李氏家族文化。除李嗣邺本人墓外,另6座墓是李嗣邺的母亲、妻子及子女的。
据金阳新区管委会文广局科长李文义介绍,清朝至民国时期,李氏家族在金阳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在当时的金阳区域内影响不小。李元也告诉记者,在当时的金阳来说,李氏家族是最大的门族,李嗣邺作为李氏家族第一位进士,并且在其之后李家还出了4个进士。当时金阳区域内有一大半的土地曾属于李氏门下。
李文义说,因为金阳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历史,所以在找到李嗣邺的墓志铭后,金阳就打算打造金阳的李氏家族文化,以丰富金阳新区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李嗣邺在台湾做过官,这对增进贵州与台湾之间的联系有着良好作用。”
据李文义介绍,现在李嗣邺墓群的修建已经初见成效,台阶、碑石都已建好。本月底或下月初,李嗣邺的墓碑将被立好。李嗣邺墓群的修复工作将尽快完成。对此墓群的文物保护申请将在修建好后,通过贵阳市相关单位鉴定后,予以申报,之后再做文化包装打造。
李嗣邺
据《贵州通志》记载:李嗣邺,字衡峰,初名天培,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10岁能文,15岁补县学员。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举人,十五年(公元1810年)进士。1829年(道光九年)李嗣邺接替杜绍祁,于台湾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官职品等为正五品,专司负责北台湾内政,为驻守于淡水厅的地方父母官。因为当时淡水厅管辖区域约今台湾基隆至新竹,因此实为清朝时期台湾北部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任实录馆复校官,内阁中书,国史馆方略馆分校官、兼办稽察房事务、文渊阁检阅、平潭同知、兴化知府、福建乡试内监试官、建宁知府、福宁知府、台湾淡水同知。为官关心人民疾苦,在兴化时,因歉收赈济灾民;在淡水时,积极追捕盗贼,平息纠纷,维护地方安定,总督以军功保奏加三级。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三月辞官回到故乡。十九年(公元1839年)六月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