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西秀区全国首推“点单就医、名医下乡”模式——
农民看病,家里点名医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32亿人,参合率超过96%。虽说新农合已基本覆盖农村,农民看病有了报销,看病的负担有所减轻,但由于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农民看病贵、看病难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这道难题如何破解?
今年2月下旬,经过长时间调研、论证后,安顺市西秀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大胆探索中科学合理设计了农村合作医疗的流程后,在全国首创了“点单就医”模式。这模式一经推出,因为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立即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从前门可罗雀的卫生院,现在人满为患。
“名医”来到家门口
李少珍今年65岁,家住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跳蹬场村。
今年3月中旬,一直没生过病的她突然感到头昏。开始,她认为是感冒,就随便吃了点感冒药。不料几天过去了,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还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症状,直至倒在床上起不来。
随即,丈夫及儿子送她来到了轿子山卫生院,但医生查不出病因。以往这个时候,卫生院一般会建议病人转到10公里以外的县级或市级医院诊治,但这次,卫生院没有这样做。
首诊接待李少珍的卫生院外妇科主任吴光琴对李少珍及其家属说,西秀区不久前实施了“点单就医”看病模式,通过这个平台,李时珍可以在家“点”名医为她看病。
根据李少珍的症状,卫生院负责人打开西秀区卫生局建立的“西秀名医库”,将电话打给了“西秀名医”马德荣,“点”了马德荣的“单”。马德荣是西秀区人民医院内科主任,是首批被列入“西秀名医”库的名医。
接到“点单”任务后,于当天下午从安顺市驱车赶到了轿子山镇,直奔李少珍家中。
经过细致检查后,马德荣对李少珍的病情作出诊断,她患了颈椎病。此后,李少珍一边吃着马德荣医师开的药,一边就近在轿子山卫生院住院做牵引治疗。
10月初,记者见到李少珍时,她正在家里麻利地做着家务活。她高兴地说,她的颈椎病已经全好了。
“200块钱就看好了这个病,我第一回有这样的享受,说起来,恐怕有人还不相信!”李少珍说,这次生病,名医亲自上门给她看好了病,她总共交到卫生院的医疗费用是2800多元,按乡镇卫生院70%的报销比例报销后,她自己只掏了不到200块钱。
这一次被“点单”,按照西秀区的规定,马德荣获得了轿子山镇卫生院200元钱的补贴,而他的“医德积分榜”,将增加此次下乡行医的分数。
“飞机工”让卫生院复活
其实,从今年2月底起,像李少珍一样,在西秀区生活的50万农民都可以在家门口享受“点单就医”。
几年前,由于诸多因素,和全国大多卫生院一样,西秀区的17个乡镇卫生院均冷冷清清。后来,虽然新农合普及了,但有了病,大多农民还是不愿到当地卫生院看病,主要原因是对卫生院的医疗技术不信任。
2007年,擅长外科创伤诊治的唐超从西秀区人民医院调到轿子山镇卫生院任院长。
“医院四周长了齐腰深的杂草,大门上的锁都生了锈,医院内到处是尘土,连办公桌椅也没有。与老院长办理交接手续,我们都是站着的。”当年刚到卫生院时的情景,至今还深深留在唐超的脑海中。那些年,卫生院的几名医生除了每年按上级规定完成打预防针的任务外,其余时间都不在医院。
瘫痪多年的轿子山卫生院在唐超的主持下重新开业了。开业之初最需要解决的,是怎样吸引病人。
在唐超10多年的执业生涯中,结识了不少“名医专家”朋友。倚仗着这些人脉资源,此后只要有病人来卫生院看病,除了大病外,唐超都不轻易“放”他们走,如果唐超及其他医生解决不了的病,他便会根据病人的病情,打电话给他在某方面擅长的医生朋友到卫生院为病人“把脉”,直至治好病人的病,争取做到所有到卫生院看病的病人都能康复出院。
而对于请来解决了难题的医生朋友,唐超会适当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补助。
唐超坦承,前几年,他也多次接受邀请,到别的卫生院帮助解决难题,同时也挣点“外快”。他说,行内把这种像飞机一样飞来飞去的异地执业形象地称为“飞机工”或“走穴”,但这在当时不允许多点执业的情况下是违法的,大家只能在地下偷偷进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轿子山镇卫生院“能治病”的消息渐渐传开,病人开始从四面八方赶来,卫生院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7年以前,轿子山卫生院的门诊量和收入都为零。2007年,其门诊量为800多人,收入几十万。至今年,门诊量已逾1万人,开展的手术也从2007年的几十台上升到今年的400多台,今年的收入达400多万元。
副区长“把脉”看病难
目前,在安顺市,轿子山镇卫生院绝地逢生的案例已被相关领导肯定,被称为“轿子山现象”。同时被领导肯定的,还有虹山人民医院的“虹山现象”。
虹山人民医院位于安顺城郊东关。2004年,虹山医院的年门诊量20人,年收入2万元,每个职工每月仅发100多元的生活费。
2005年,时任西秀区卫生局副局长的谭兆红兼任刚组建的虹山人民医院院长。兼任院长后,谭兆红在争取到西秀区卫生局的支持并在卫生局的统一安排下,将西秀区的专家名医请到虹山医院坐诊,每坐诊一次,医院付给100元补贴。就这样,虹山医院的医疗资源得到了补充,社区居民及周边村寨的农民看病也开始到虹山医院。随后,虹山医院的门诊量和收入也像轿子山镇卫生院一样呈逐年上升之势。
2010年,“轿子山现象”和“虹山现象”进入了西秀区副区长姚晓英的视线。
姚晓英负责分管的工作中,其中一项就是医疗卫生。去年8月份,姚晓英到西秀区最边远乡镇之一的黄腊乡调研。在黄腊乡车站,她碰到了等车去安顺的一家三口。经过交谈,她得知是一个50多岁的农民生病了,他的儿子和妻子正护送他到安顺的医院看病。
像其他乡镇一样,黄腊卫生院同样配备有很新的医疗设备,但这一家三口为何要舍近求远不在当地看病?
经过调查,姚晓英才知道,虽说所有乡镇卫生院都配备了很新的医疗设备,但没人会用,这犹如“庙建好了没和尚”,所以导致许多地方的农民看病还是得去县里、市里。
这样一来,加上亲人陪护、路上花费、住宿等费用,农民看病之外的花销有时比看病本身费用还高。
“现在基层卫生院最缺少的不是硬件设施,而是好医生。”通过进一步调研,姚晓英得出了这个结论,而且,这也成为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后在农村看不了病的症结所在。
看来,只有让医生像在“轿子山现象”、“虹山现象”中那样下乡,才是破解农民看病难这一问题的关键。
“点单就医”破解大难题
据了解,西秀区城区总人口约为21万人,医护人员2942名,副主任以上医生35名;而农村人口50万,17个乡镇、两郊办卫生院在职医护人员为276人,其中有执业资格人员仅为113人,村级卫生室498个,村医514名。
西秀区医疗资源分布明显不均,城区医疗资源富集,乡镇医疗资源奇缺。姚晓英认为,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富余,就应该向需要的农村倾斜,而向农村倾斜,这就要让医生流动。
但如何让医生合理流动、愿意流动?这就要让医生的待遇从“飞机工”的地下正大光明地走到台前,让医生突破定点执业的限制。通过大量调研及参考“轿子山现象”、“虹山现象”后,“点单就医”这个新名词蓦然出现在姚晓英的脑海中。
今年2月23日,西秀区卫生局召开了“点单就医、名医下乡”座谈会。会上,经推荐选拔出的首批31位专家(目前已有41位)被列入“西秀名医库”,西秀区的“点单就医”也宣告正式启动。
所谓“点单就医”,其实就是科学设计农村合作医疗的流程,对医疗资源分配明显不合理的现实进行大胆改革,通过建立本辖区内卫生系统名医库,由乡镇卫生院或病人选择医生。名医下乡被列入实际工作考核中,每下一次乡,医生的“医德积分榜”上就会增加相应的分数,还可拿到卫生院给付的200元补贴。每周,西秀区17个乡镇的赶集日,都有“西秀名医”库的名医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如果不是赶集日,有病人需要,即启动“点单”程序,名医很快就会下乡来到病人身边。
到目前为止,西秀区通过“点单就医”直接受惠的农民近1000人,名医被“点单”的次数近1000次。
西秀区卫生局局长谭兆红这样评价“点单就医”:农民花最少的钱(卫生院报销比例为70%,县级医院为60%,市级医院为50%),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专家级的优质医疗服务。
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姚晓英建议,国家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应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资源调配和合理调配力度,激励大量的好医生走到农民身边。她说,相比病人全家“流动”,医生一个人“流动”消耗的社会资源要少得多。两会上,她的“点单就医”受到了各大中央级媒体的追捧,同时也受到了有关部委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