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长期以来,我们称鲁迅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我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鲁迅有一个重要的“身份”,而且最能体现鲁迅精神和品格的“身份”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批评家”!
本文摘自:《新民晚报》2011年10月16日,作者:陈歆耕,原题:《鲁迅的“批评家”身份》
在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读了许多各界人士纪念鲁迅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鲁迅精神、品格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这些文章读后颇受启发,但也有不满足的地方。
长期以来,我们称鲁迅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我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鲁迅有一个重要的“身份”,而且最能体现鲁迅精神和品格的“身份”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批评家”!当今天有为数众多的从来不发“批评”之声的“批评家”,在文坛指点江山、颐指气使时,我们真该想想鲁迅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批评家”?
在各种文本中,我们常常把“评论”与“批评”混用,因此一位评论家,同时常常也可称之为批评家。罗根泽先生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将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上溯到周、秦,他借鉴一位英国学者对文学批评的界定,将从周秦到两宋的所有文论都纳入批评史,其中包括“文学裁判”(英文原意),以及“由文学裁判引申到文学裁判的理论及文学的理论。”或许我们从广义上可以这样理解文学批评,但从狭义上说,“批评”就是指出缺点、错误、问题,是与“褒奖”、“表扬”相对应的概念。因此,可以说鲁迅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伟大的批评家”。虽然“文学家”也涵盖了“文学批评家”,但鲁迅的“批评”不仅仅是局限在文学的范畴,涉及到社会重大事件、思想、文化、文学等多方面,凡见阻碍社会前行的障碍物,凡遇那些“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之徒,他都毫不留情地挥戈“批评”,闪烁着他四面出击的刀光剑影……
我想,称鲁迅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批评家”是名至实归的。他作为“批评家”的战绩,不仅仅体现在他大量的杂文中,他创作的小说、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也大都可看作是他进行社会批评、批判、反思的另一类艺术手段。
我还常常想,鲁迅所批评过的那些社会现象、人或事,从“新闻性”上考量,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但为何我们今天仍然爱读他的的杂文?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他批评的问题在现实中仍然找到经过“变异”的影子、他的批评文章中闪烁的智慧、思想的光芒已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的力透纸背的犀利文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位“伟大批评家”所具备的特立独行的品格,不仅是他那些杂文具有永恒魅力的基石,在当下仍然是一种虽要大力弘扬的稀缺的品格。鲁迅在《破恶声论》中说:“人各有己,不随风波,而中国亦已立”。而鲁迅自己即是一位“不随风波”的大写的“人”,一位铁骨铮铮、无丝毫奴颜媚骨的人。
读鲁迅的杂文,可以作这样的断言:先生所有的立场、观点、判断皆从己出,而不是因了什么“功利”的左右,或看了谁的“眼色”。他估《学衡》、批《甲寅》,与复古派的论争;与现代评论派围绕女师大风潮的论争;与倡导所谓“民族主义文学”、反对左翼文艺者的论争;与来自同一战壕的极左派的论争……无不彰显了他作为“伟大批评家”的独立品格和风骨。与先生相比,当代自以为已经足够“伟大”的作家和只会说恭维话的“批评家”,真的是要“惭惶煞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