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国际   图看天下  教育  教育动态  高考   旅游  民族风情   旅游景点  健康  快讯  美容  心理   房产  楼盘  
土特产  求职  招聘   名企   汽车  修理     财经 要闻 金融  基金         文学 小说 诗歌  人生    奇闻 评论 博客  公告
   资讯中心: 国际  | 国内  | 民族精英  | 红色之旅  | 彩瀑人生  |  万峰林神秘之境  |  小七孔  |  苗乡侗寨
  你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彩瀑人生 > 正文
 
安顺屯堡文化:均设岗哨及可打枪、射箭的枪眼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唐红丽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2日 10:00:33     
 

        

这是一个特殊的地域文化群体。

他们至今还生活在贵州安顺深山的古驿道沿线,他们的村子类似部落,均是用石头依山砌成的城堡;他们的住房也很别致,均是附近大山里的片石筑就,“厚石为砖,薄石为瓦”。

走进城堡内可望见高高的碉楼,无论是碉楼内还是曲曲折折的围墙中,均设有望风的岗哨及可打枪、射箭的枪眼。

有规律的是,村子的名字都有一个“屯”字或一个“堡”字,再冠一个姓,如“鲍家屯”、“马家屯”、“单家屯”、“袁家屯”、“郑家屯”、“陈家堡”、“廖家堡”、“董家堡”、“郭家堡”、“桂家堡”、“皮家堡”、“詹家堡”……

居住在这屯、堡里的男子的装束与现代男子无异,出奇的是,这里的妇女特别是一些年长的老奶奶,均着蓝色的宽袍大袖长衫,中系腰带,脚穿绣花翘翘鞋,头盘发髻,其装束与少数民族的装束极为相似,以至于有日本学者曾将其视为苗族的一支,并根据其凤凰般的发髻这一特点,形象地唤其为“凤头苗”。

然而他们的确是地地道道的汉人,是明朝初期随着朱元璋的一声号令来此征战、支边、屯田的明朝汉族后裔,以及之后陆续来此商屯、民屯的汉族后裔。因此,他们又被当地百姓称为“老汉人”。600多年来,他们在这里生生不息,一边固守着自己的传统和信仰,一边又与当地民族碰撞、融合,形成了祖国灿烂民族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一朵奇葩——安顺屯堡文化。

1 古色古香鲍家屯

炎热八月的一个上午,记者从贵州安顺市乘车,沿着滇黔古道向东北方向行驶约20公里,就来到了一个古老的村子——安顺市大西桥镇鲍家屯村。

鲍家屯水绕山环,景色迷人,古籍有“地极壮丽,脉甚丰饶,狮象地门,螺星塞水,文峰玉案,森然排列”的记载。而让记者流连忘返的是村子里令人叹为观止的古色古香。村中几乎清一色的石头房屋,不但墙体由层层的片石砌成,就连瓦片也由石片呈鱼鳞状排列而成,难怪当地有谚语“安顺一大怪,石片当瓦盖”。

“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硾窝石头的缸……”,发现好奇的记者不停地冲着石头房拍照,陪同记者采访的鲍家屯村的鲍中权老人为记者念起了顺口溜。

鲍中权是鲍家屯的老支书,也是村里少有的土秀才。他不仅帮助鲍家屯村成功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还经常热心地组织村民开展丰富的民俗活动,负责村里祭祀活动的文书起草和鲍家屯家谱的编纂等工作。

鲍中权带着记者来到一座高高的碉楼前,仰头望去,方方正正的用片石砌成的约5层楼高的碉楼突兀而起,俯瞰着整个村子。碉楼四周星罗棋布地留着一个个小洞口,顶端则是廊柱支起的屋顶,同样是片石为瓦。

碉楼的大门位于一家农户的院内,记者走入碉楼,一层一片漆黑。顺着楼梯向上攀爬,到了第二层便见到从四周洞口射入的光亮。这些洞口内宽外窄,有的从外面看几乎难以发现,而里面的空间足够蹲下一个成年人。洞口有的呈十字形,有的呈方形,有的呈圆形。据鲍中权介绍,那些十字形的洞口是用来射箭的,方形的是枪眼,而圆形的则是用来投掷炸弹的。趁着光亮,记者一口气爬到第五层。向外望去,整个村子尽收眼底。遥想当年,卫兵站岗放哨于此,如见敌军来犯,便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村中老少做出应对;如敌人攻进了城堡,则可居高临下予以还击。

出了碉楼,沿着纵横交错、仿如迷宫的巷道继续向前,记者看到巷道两边石头砌成的围墙上也有不少小洞口。鲍中权说,村子呈阴阳八卦布局,这些洞口也是用来防御和进攻的枪眼。

鲍中权说,除了建筑独特之外,鲍家屯还有“三大宝”——水利、鲍家拳和服饰。他带记者在村子附近察看了古代水利工程“大陇坝”、“小陇坝”、“横坝”、“竖坝”。他说,这些水利工程有600年历史,被国内水利专家誉为“黔地都江堰”,至今仍然灌溉着4000多亩良田。

鲍家拳的历史比著名的少林拳还悠久。在明清两朝,有“买田买地九溪坝,拳打脚踢鲍家屯”之说。

鲍中权说:“如今,练习鲍家拳的人都外出演出或打工去了。”

漫游在鲍家屯村,记者不时看到身着青蓝色宽袍大袖的老妇或坐在家里织锦,或在集市上卖菜,或在村里闲逛。她们的衣袖和领口有滚边与绣花,头上包着或白或黑的帕子,腰上系着复杂的锦织腰带,而脚上的鞋更是花哨——鲜亮的绣花,脚尖还向上翘着。

“头上一个要要,脑后一个泡泡,耳上两个吊吊,手上两个道道,袖上两个套套,腰上两个扫扫,脚下两个翘翘”,见记者看得入迷,鲍中权脱口说出了当地描绘妇女装束的一句顺口溜。

他告诉记者:“这里的妇女一般都穿宽袖、大襟长衫,下穿裤子。黑色长围腰及黑色棉质宽腰带系于腰间,腰带尾端垂下长长的丝质流苏,系时打方结垂于后,脚穿刺绣精美的翘头绣花鞋。不同的是,已婚屯堡妇女的装束是以玉簪、驻网挽髻于脑后,头戴黑色或白色帕子;而未婚少女则梳一根独辫,扎红色头绳。”

记者问:“这些穿着特殊服装的人都是少数民族吧?”鲍中权说:“全是汉族人!他们所穿的衣服是当之无愧的汉服。”

2 历史渊源

鲍家屯是贵州鲍姓的发源地,鲍姓占村民的绝大多数。那么鲍家屯的鲍姓始祖究竟来自哪里呢?

记者在鲍中权家看到了于民国十九年(1930)编印的《鲍氏家谱》。家谱中有如下记载:

“鲍公福宝始祖籍贯,宫音(堂号)尚党邑,原籍南京直隶省安徽徽州府歙县棠樾村衮绣乡大合社人氏。于大明洪武二年(1369)调戍贵州普定卫(安顺),军官职都司。始祖久经沙场,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出生入死。战后叙功论奖,朝庭赐军田一份。始祖四处观风(水)问俗,于黔中寻得一邑,询其名曰杨柳湾。环境壮丽。坝子平坦宽大,河流几条蜿蜒通过,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宜农牧田耕,遂安家于此。始祖公始祖妣牛氏太君来守此土。……清初清太祖改卫设县置屯安堡,取名(安顺县)永安屯。厥后宗族子弟群相聚集,人口发达,又更地名叫鲍家屯。”

根据家谱,鲍中权为鲍家屯鲍姓第二十代。鲍中权说,鲍家屯的鲍姓,保存并延续至今的建筑、习俗、服饰、水利以及鲍家拳,均源于明朝皇帝朱元璋实施的一项大规模军事行动——调北征南。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但西南边陲盘据的梁王自持险远,负隅顽抗。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亲自部署征南,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统率30万将士往征云南。同年12月取得胜利。基于西南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朱元璋下令在驿道沿线设立卫、所、屯、堡、关、哨,由军队把守。

据统计,洪武年间,在今贵州境内设置有24卫,官军约20万人。其中,因安顺处于“滇之喉黔之腹”的古滇黔驿道西段,即于境内设普定、安庄、平坝三卫,共80屯、146堡。

大量的驻军使粮食供应成了大问题。于是,朱元璋又令军兵广开屯田以自给自足,“有事则战,无事屯田,以资军实”,为使军士们安心戍边,朝廷令屯军携家眷同往,编为军户,且世袭,世代不得变更。从此,屯田官兵携妻带子在此立寨安居,开发贵州,繁衍后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较大的汉族迁居。

因当时把军队的驻防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因此他们的后裔就叫“屯堡人”。但并非所有村民都来自那次“调北征南”,他们中还有“调北填南”、“调北平南”军屯将士的后裔。

据《明实录》记载,明初卫所的设置和军屯的兴起,的确保障了明军的军力,但由于军屯要占据大量良田沃土,必然会激起当地百姓的反抗,在这种外部环境的压力下,明中后期大量屯田军户外逃。针对这种情况,明政府只有不断征调民户以填充军户大量遗失所造成的卫所废驰、屯田荒芜的现象,历史上称其为“调北填南”。

其间,明政府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其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他们与屯军一起,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屯堡人中的又一个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

“调北平南”即“调北平南入黔”。明朝全国平定统一以后,贵州又发生了几次叛乱事件,明王朝不得不调兵镇压,叛乱平定之后,这批将士继续留守贵州屯田,后人称其为“调北平南入黔”。据史料记载,“调北平南”的将士数量很大,动辄以万计数。“调北平南”留居贵州的将士是屯堡人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在安顺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300余个屯堡村寨,鲍家屯只是众多屯堡村寨中的一个。600多年来,安顺屯堡人在这里扎根、屯田、繁衍子孙,传承着中原汉族的文化。

鲍中权介绍,鲍家屯是当年驻军军官督司鲍福宝奉命驻扎之所,其子孙今已传至26代2000多人。鲍家屯村碉楼林立,古巷幽深,八卦布局。600多年过去了,当年军屯演变而来的村寨仍然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正如古籍所述:“兵团聚,春耕秋练,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之……”

鲍家屯妇女所穿的汉服,传承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马大脚”的服饰,俗称“凤阳汉装”。这些服饰和丝头系腰、梅花管簪等手工艺品,均是明朝的鲍姓人从安徽传来,如今在安徽当地早已失传,但是在鲍家屯周围的屯堡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采访期间,记者还有幸觅到了鲍姓始祖鲍福宝的旧址,虽然经历岁月剥蚀,但从古老的八字形大门、镂空雕筑的门楼上依然能看出往日的气派。

相对于鲍家屯,另一个屯堡文化遗迹——“本寨”的军事防御功能更加完善。“本寨”位于安顺市七眼桥镇,号称“云峰八寨”之一。记者在屯堡人李福霞的带领下,从狭窄低矮的正门走进寨子,里面是纵横交错的胡同。一座座用巨石建筑的房屋墙体上分布着从不同角度巧妙布置的射击口,使得来犯者无时无刻不处在枪眼箭口中,真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每个院子的前门必对着另一家人的后门。李福霞告诉记者,如果每一家都打开前后门,整个寨子就是一个露天大迷宫,来犯敌人一旦进入,便犹如“瓮中捉鳖”。

记者在安顺市天龙屯堡采访时遇见一位叫陈德芳的导游。她称自己是明朝“调北征南”大将军陈典的后代,据家谱记载,她祖上来自河南。记者在天龙屯堡村里发现了一块题为“叶茂思根”的石碑,陈德芳说,2002年南京电视台到天龙屯堡寻亲,从朱元璋的明孝陵上捧了一包泥土埋在这里,并立碑纪念。

记者在安顺市七眼桥镇的云峰屯堡博物馆看到一幅安顺屯堡分布图,制作人将用红点标记的屯堡连成一条线,便呈现出一条“滇黔古驿道”的走向图。导游解释道:“当年的30万明军就是沿着这条古驿道两侧分开屯田的。”

3 文化与学术价值

600年来一如既往地住自己的石头房,穿自己的宽袍大袖衣服,说自己的江南口音……这一独特的屯堡文化被称为明代的“活化石”。

有学者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于屯堡区域闭塞的交通。针对这一说法,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副会长、安顺学院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的吴羽教授不太接受:“安顺自古处在滇黔古驿道上,就算是今天,它也是位于公路主干道沿线。交通闭塞这一观点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虽然说屯堡文化保留了600年大明遗风,但是并不代表屯堡人的生活全部是600多年前的样子。在周围环境及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下,屯堡村寨经历了继承、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安顺地区自明洪武十五年设普定卫开始,到清康熙十年改普定卫为普定县,撤销安庄卫,合并到镇宁州,康熙二十六年撤销平坝卫,设立安平县,此时安顺屯堡就“名存实亡”了——仅作为村寨名称保存了下来。

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民变迭起,土匪横行,一度平静的安顺屯堡区不安宁起来。而屯堡人于冷兵器时代修建的石头碉堡,逐渐丧失了自卫的能力。屯堡人开始积极修建避乱之所,“云峰八寨”中的云山坉便是那时的杰作之一。

位于两山峡谷中的云山坉,被一堵弧形的石头城墙及屯门拥着。坉门口,伫立着一方石碑,上书“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导游告诉记者,“屯”字加个“土”,表明此地是为躲避战乱而建。这里有巷子和街道,很多人曾在这里赶集做买卖。

屯堡人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固守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曾一度被学者们称为“文化孤岛”。“孤岛”今日不再“孤独”,它已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走入学者的研究领域。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势下,国内众多历史文化遗迹纷纷被开发为商业旅游景点,屯堡区也不例外。2001年,天龙屯堡率先进行商业开发。如今的天龙屯堡最初名为“饭笼铺”,而今取其附近两座山“天台山”、“龙眼山”首字合称“天龙屯堡”。

记者到天龙屯堡采访,见游客络绎不绝。来自湖北的游客李静说:“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地方,我们见到的是活生生的历史。”像天龙屯堡一样,云峰八寨中的“本寨”和“云山坉”也被同一家公司纳入旅游开发。而其他的屯堡村寨,如九溪、鲍家屯、雷屯等,也都在争取开发机会。

商业选择总是源自价值。屯堡文化的学术价值,早在上世纪初便引起学者关注。1902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来到贵州,从屯堡妇女的服饰及体质人类学征象等外显特征到其固守传统的源流性进行了考察,最终定义其是“汉族的地方集团”。次年,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来到贵州,对屯堡人做出了“凤头苗”的标识,认为头有发髻的屯堡人是苗族的一个分支。此后,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人类学家费孝通到贵州考察了屯堡文化之后,明确了屯堡人是“汉裔民族”。唐红丽

 


  相关阅读:
0
 
频道阅读
暖心妈妈坚持手绘书信 “陪伴”求学的女儿
·关于各专业学位类别的领域设置情况
·考生如何应对新高考
·考生如何应对新高考
·贵州省高考第一批本科录取结束 北大清华录
·让寒门学子入学无忧!2016高校学生资助政
·德江县2名教师在铜仁市初中数学优质课评选
·贵州省高考志愿今日补报信息 一本尚有238
 
传中石油管道资产将
威门药业举办新春年
杭州西湖黄金周游客
广汽丰田出方案补偿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排行
·惊爆!八省市游客到贵州免100天门票
·中国龙网、窗口网融媒体赴兴义万峰
·韦元龙创作简历
·未名湖文学社韦元龙(图文)
·走进春天,走进诗歌 --2021第三届“
·王坚:坚持你相信的事,相信你坚持
·滑天下之大稽,权力是人民赋予你抓
·强健中国“芯”
·兴义对危险驾驶“零容忍”
·小罐茶干货的重要性
·温馨提示:谨防诈骗
老人脑部受伤 经抢救已脱险
店福利院领导赶到区 交纳了医药费
   八卦资讯
IS袭击利比亚东部油
李克强视察棚户区:
山西吕梁副市长张中
人参泡入60度白酒中
习近平2016年首次国
周永康子侄违规开发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世界华人华侨精英联合会 广告总代理:贵州元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兴义市龙腾文化事务所
报社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众厦大楼八楼 热线电话:0851-86838086 0851-86871808 投稿邮箱:3237866@163.com网站备案:黔ICP备10200785号
新闻广告热线:15285451888 工作QQ:624554591(龙歌百越)
常年法律顾问 贵州博文律师事务所 李兴武 律师 手机:13885026100,工作QQ:1380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