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巡回展“Un中国制造”上海举行 展现外国建筑师在中国未完成的12个项目
走进位于八号桥创意园区的ide@s gallery,不大的展示空间内,中间摆放着12个建筑模型和一排用于提供项目说明的iPad平板电脑,沿墙则是一排液晶电视,下面吊着耳机这是正在进行中的“Un中国制造”(unMADE IN CHINA)展览。这一次,得到展示和欢呼的是在中国未建成的项目12个包括住宅、地标建筑、音乐厅等不同门类的建筑模型骄傲地排成一排,设计师们则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在iPad的幻灯片中娓娓道来。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示的不仅仅是项目本身,还有这些项目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当你拿起墙上电视机下的耳机,你会听到建筑师面对镜头侃侃而谈,从开始的兴奋到过程中的莫名再到最后的被弃感。
很明显,不再只就作品而谈作品,而肯回头去看看是什么样的时代造就这样的作品,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曾经获得肯定的项目最终“雨打风吹去”,这样的讨论在当下的中国缺失已久。如今,重新拾起它们的,却是一群外国建筑师。策展人杜墨(Michael Tunkey)透露,刚开始也想找一些中国的建筑师来加入展览,但中国建筑(601668,股吧)师普遍比较谨慎,并不愿意参加,最终呈现的这12个项目都是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未完成作品。揭开冰山一角的机会,留给了这些外来之人。
项目各异
在建筑史上,“未完成”从来就不是一个贬义词。而在此次的展览过程中,入选的项目也不乏可称道之处。
比如,2008年曾在中国建筑界轰轰烈烈一时、最后又悄无声息地消失的“鄂尔多斯(600295,股吧)100”项目,曾经试图在内蒙古东部边界鄂尔多斯康八什新区一望无际的红沙中拼凑出一个汇集100名各国建筑师、建造100幢建筑的宏大计划,而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鄂尔多斯表演艺术中心也是此次展示作品中的一个。这座建筑有着独特的弹性建筑物外层,外立面的每一块花样多孔贴砖都经过精密的计算,结合以建筑物地理位置和朝向为基础的计算公式,研究反射光线,评估设计备选方案并确定了每块外层贴面的最佳尺寸和朝向。这个项目的设计方、也是这个展览的策展方CANNON DESIGN就表示,他们选择这个项目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热爱这个设计”。
另外一个来自MVRDV建筑公司建筑在山体上的庞大住宅项目也颇为引人注目,依靠着裸露的山体,建筑呈蜂窝形状展开。这个位于柳州的住宅规划虽然毗邻风景秀丽的AAA级国家公园,但是那块基地曾经是一个矿山,所以山被挖掉了,于是,设计师决定“用房子遮盖这些伤痕而不是把所有的都建在山谷里”。于是为了保护山谷遮盖伤痕,建筑被建造于山坡之上,而每个斜坡也可以给每栋房子提供一个露台。
此外,标志性建筑上海之吻、蒙古包形状的希尔顿酒店抑或小型的私人别墅,杂陈的类型展现出了中国建筑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这个国家所展示的都不是单一的现实业主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项目定位的不同,都使得这些项目最终的未完成过程也更趋复杂、截然不同。
问题杂陈
在对12个采访对象进行了细致的采访之后,执行策展人卢卡斯表示,整个未完成过程中建筑师最大的困惑是基本上都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项目停滞或者被弃的具体理由。其中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一个参展公司参加了天津中心火车站的竞标,过程都非常严谨、规范,但是最终,业主宣布有两个获选方案。“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知道我们失败了。”设计师说。最终的设计方案融合了各家之长。这种极端的例子之外,更多的人虽然获选,项目却突然在一片沉默中停滞了。
除了没有明确的“死亡”时间和“死亡”理由之外,在这些外国建筑师的笑谈之中仍然能发现一系列中国当代建筑的关键词,比如,飞快的速度、巨大的尺度、对建筑项目文字描述的依赖、缺乏持续的建筑标准等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带有困惑的中国经验的陈述,就变得更像是在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寻求着某种对话和沟通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