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良好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山上经济,带动山区农民增收,笔者认为,这也是助推衢州建设“两地三城”、加快“两个崛起”、实现富民强市的一个重要支点。衢州作为欠发达地区,众多山区村具有良好生态资源,但乡村旅游大多处于待开发状态。笔者通过调研分析,发现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文化植入不够。村民对乡村旅游内涵把握不全、理解不深,缺乏深度挖掘,把乡村旅游等同和局限于开一两家“农家乐”,固定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吃吃饭、喝喝茶、钓钓鱼”模式,经营结构单一,产品质量和品种单调。二是认识不成体系。有些村民认为从乡村旅游中得不到实惠,与自己无关不想参与;更多村民不熟悉开发业务,谈不上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对资源条件认识不足。三是规划相当欠缺。调研发现,不少山村多次发生“建设性破坏”事情,古朴乡村气息日渐丧失,视觉污染日益严重,破坏资源乡村性和本真性,大大削弱乡村旅游魅力。四是乡村人才短缺。五是合力尚未形成。
分析认为,要突出乡村旅游优势,扩大发展空间,实现乡村旅游自我提高与完善,就需要引导和管理到位,规范和支持到位,相关政策和措施到位:
一要科学到位规划。要把开发基本定位于生态、文化、休闲与养生上,力求形成原生态休闲旅游模式。科学到位的规划,要遵循几个原则:以农为本原则,不能脱离农业、农民、农村。统筹发展原则,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有计划、分重点、分步骤推进。产业优先原则,乡村旅游基础说到底需要农业支撑,需要特色壮大。因地制宜原则,按照乡村特有资源环境条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开发特色优良产品。
二要补足文化“短板”。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最大卖点,要充分认识文化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作用。要注重以文化人,常态化组织开展基层文化生活,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入手,引导农民重视文化开发文化,培养文艺骨干人才,形成文化创作力,并帮助实现“文化造血”;要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的格局,改变目前单调局面。如发展观光农业,建设果品、花卉、蔬菜、茶叶等专业性旅游园,强化吸引力。要充分利用农耕文明,转化为旅游资源,关键在于保护鲜明的乡村意象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要增强文化内涵。不仅要复活曾经的历史人文资源,更要与时俱进提升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内涵。已经显现的耕读、庭院、养生和慈孝文化等,都要进一步加以提升、运用。
三要推进统筹开发。树立全局观,推进整体开发,发挥整体效应。要统筹建设基础设施,电力、通讯、交通和生产经营性用水保障等基础配套工程不能滞后,尤其要通盘考虑农村道路、排污系统和基地建设,使经营行为既能满足外来旅游者需要,又能与乡村整体自然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尊重区域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经营区与非经营区统筹、资源安全与村庄环境安全统筹。要坚持生态为先发展理念。乡村旅游兴起,是都市人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自然生态是核心吸引力。因此,要通过制定乡规民约等措施,倡导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观念,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开发。要做好乡村旅游“六要素”整体文章。深入挖掘乡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将其融入乡村旅游活动,使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不流于形式趋同的“大路货”。在“吃”方面,注重乡土特色饮食文化挖掘,尤其要搜集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让游客边听故事、边观赏原料和烹饪工艺、边品尝美味佳肴,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提升乡村餐饮的文化内涵。在“住”方面,体现山乡气息。在“行”方面,加大投入,进行乡村景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旅游线路、桥梁道路标识,合理布置卫生间、休憩地、隐形停车场、表演场等。在“游”方面,做到游有特色、游有保障、游有品位。在“购”方面,探索旅游商品的创新开发和精工制作,使城市人能够在这里购有所得、购有所值,保证有地方花钱。在“娱”方面,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
四要鼓励扶持乡村人才。乡村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关联度高,能带动农村商业、餐饮住宿业、文化娱乐业、交通运输业、商品加工、建筑业等行业发展,促进传统种植经济转型为服务经济,更有利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但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开发乡村旅游业,需要鼓励扶持乡村人才,尤其是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
五要形成建设合力。要充分利用建设美丽乡村的历史机遇,采取生态保护、镇村互动、农户参与、多级扶贫和对外开放等策略及模式,发展生态友好型乡村旅游、城乡互动型乡村旅游和开放型乡村旅游,获得更多财政扶持和外部扶助,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乡村基层组织协助配合作用。建议成立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小组,统揽全局,做好相关部门协调和组织工作,统一指挥规划乡村旅游工作,促进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区域互补。建议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扶持。政府在给予财政配套资金支持同时,要制订政策出台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开发;更要通过教育培训、组织村民外出考察等方式,让村民了解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处和意义,树立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保障他们的经济权益,让村民逐步成长、壮大,最后真正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力军。(作者单位:龙游县委办公室)
|